寧夏鎮,靈武千戶所。
“一百零六、一百零八、一百零九…”
一名把總正機械地重復著連串的數字,絲毫沒有留意方才落下了一個人。
這時,一名剛剛入伍的新兵,略微靦腆地舉起了他的右手,高喊:
“鄭把總,你把我落下了。”
聞言,這位姓鄭的把總將目光掃過去,余的新兵也都開始竊竊私語,他面無表情地道:
“你叫什么?”
“小人李鴻基,陜西米脂縣人。”
聽他說著,鄭把總也在查看名冊,總算在翻到第十幾頁的時候,找到了這個名字。
下意識地,這名把總開始打量起眼前這個新兵。
這家伙面色黑里透紅,身材算不上魁梧,但卻不是大部分人那樣面有菜色,這樣的人,才是做將官最喜歡的青壯。
他滿意地合上名冊,道:
“為什么來當兵?”
李鴻基眼中泛出一抹炙熱,隨即消失,靜靜道:
“家中沒有余糧,就來吃兵糧。”
這新兵回話不卑不亢,陜北口音又讓鄭把總不疑有他,又問:
“你可知道,應征的是誰手下的兵?”
“知道,是王汝金、王大帥。”李鴻基說完,便又問道:
“京報上說的,九邊鎮兵,新募兵每人三兩安家銀、二兩行糧,還有一兩二錢的月糧,都是真的?”
鄭把總詫異地看了他一眼,點頭道:
“京報所寫,自然都是真的,當朝皇上已不是第一回提升九邊鎮兵的軍餉了。”
“朝廷什么時候,會再有大仗?”
把總聞言看他一眼,冷哼一聲:“一個新兵蛋子,居然盼著打仗…”
他沒有回話,只是讓李鴻基歸隊,徑自走了。
李鴻基從銀川辭行,來寧夏鎮當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見到京報第二頁的名字,他當時只覺得心中一陣火熱,尤其是最上面那五個人,更是他追趕的目標。
男子漢大丈夫,就要出人頭地。
況且當兵能獲得的餉銀和福利,比區區驛卒也要強多了,李鴻基還想著,等這月的月錢拿到手,就都存著等回家時給韓金兒…
叫她看看,你男人現在也是官兵了。
王汝金和毛文龍、陳策等人不同,他憑祖上蔭福,輕易就拿到了后兩者用命才拼來的職位。
萬歷四十八年,王汝金以世職署中屯衛都督僉事,充任寧夏鎮守總兵官,至今任職二載,戰績平平。
唯一引人稱道的,就是在萬歷四十八年,蒙古東套諸部聯合進犯寧夏,剛就任不久的王汝金在鎮遠關力戰,斬首六十余級。
雖然最后敗退回了衛城,一路的硬仗卻也沒有少打,與蒙古互有勝負。
說起來,現在各中原衛所欠餉嚴重,每年大有幾百萬兩之巨,寧夏卻與之不同。
九邊重鎮,向來是朝廷關注的焦點。
萬歷十五年之后朝廷財政雖然逐步破產,但還是對九邊重鎮極力措餉,天啟元年時王在晉上奏,九邊累積欠餉不過十余萬。
朱由校用內帑銀一次性補發,并且加增關稅后,也開始按月盡量結付九邊軍餉。
總的來說,現在大明的財政,還不到后面崇禎一朝時山窮水盡的地步,魏忠賢撈錢的本領實是一絕
“大帥,我發現了個挺有意思的人。”
鄭把總走入內屋,抱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