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皇帝批完了本子,一直侍候在側的乾清宮管事牌子王朝輔,忙向閣外打了個眼色。
一名小閹默默走進西暖閣,抱起六十余份本子,轉身就走。
朱由校伸了個懶腰,在心中默默感嘆,在明代做皇帝,這真不是個讓人省心的活。
還不只是不能省心,想要事事握在手里,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得每一份本子都親自過問、御批。
設立軍機房,只是為以后發圣旨能方便點,慢慢形成繞過內閣,從司禮監擬旨,自軍機房直發的模式。
現在的軍機房,還不是后世韃清的完全體軍機處,但已經在自己這個皇帝有意無意的重權下,作用越來越大。
當然,光批本子還不行。
這六十多份奏疏批完,就得是六十多道諭令,上行下效!不然和后世崇禎皇弟一樣,花力氣費工夫批完卻不頂什么用,那怎么行?
保障這六十多道諭令下達至地方的要素,其一是要有兵權,其二是要有聽命的官僚系統,其三,就是要有相應的監察有司。
督辦司、東廠,還有至今只有朱由校自己才知道的較事府,都是這種機構,專門為皇帝服務。
某個地方接到諭令后,官員依舊我行我素,督辦司和東廠的作用就來了,他們會搜集罪證,奏往京師。
朱由校會使用這些證據以絕人之口,堂堂正正把那些不停自己話的地方官,換成聽話的。
時間一久,地方上就會有所掌控。
天啟二年逐漸開始的各種災難,對大明朝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也有好處,那就是讓朱由校不用再去編排什么理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始大力整頓朝廷官員。
山東三省大震,朱由校提拔了一批以溫體仁、楊嗣昌為首的保皇派新銳文官,他們現在已經在基層任職,發光發亮。
這次黃河決口,灌淹南直隸睢寧一百五十余里也不是什么小事,地方官府無為已是眾口鑠金的結果。
根本不需要朱由校再去用《京報》造什么勢,直接下諭換一批官員就行了,因為在這個節骨眼上,朝廷賑災救民的當口,絕對不會有人反對。
“轟隆——!”
恰在這時,朱由校陷入思緒時,空中響起一道炸雷,閃電劈空,令殿內瞬間明亮,如同白晝。
燃著檀香的宣德爐轟然傾倒,聲徹玉殿。
王朝輔連滾帶爬地沖進西暖閣,雙手顫抖,奉著一份剛由曲阜較事送來的一份密奏,看著沒有絲毫慌亂的天啟皇帝,松了口氣:
“爺!您等的密奏到、到了!”
朱由校聞言抬起頭,雙目死死盯著他手中那份密奏,微瞇起雙眼,用毫無感情地聲音道:
“念!”
王朝輔顫顫巍巍地打開密奏,只是將眼一望,便知此事結果將會如何。
他自然了解這位皇爺的秉性,豈是能讓他人騎在頭上的主,孔府,這次是要大禍臨頭了!
他雙膝死死抵在殿上,也就在這時,殿內微弱的燭火被忽然而來的狂風拂滅,透過又一道閃電,他赫然看見跪在周圍的太監們,還有皇帝那張冷淡的臉。
較事的密奏簡潔而又有力,只有一小行字,但足以令上頭的天啟皇帝明白整件事情原委。
“經查:系孔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