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朝廷對這事如此重視,反正不需要付出什么,又能得到對絲綢的優先專賣權,何樂而不為呢?
“一官,你看。”鄭鴻奎走到鄭一官身后,眼神凝重:“不過是個福建漳州口守備的官職,怎么這么多人?”
“怕是朝廷的搞的鬼,想綁住我。”鄭一官也看見了,神情之中,看不出一點得到招安的喜色:
“本想著盡量低調行事,這樣一鬧,滿天下盡知,我鄭一官拋棄李旦,受了朝廷的招安。”
“李旦氣量狹小,該是也要因此與我反目成仇…”
“朝廷這一手,實在高明,這是把我們按在火爐上烤。”鄭鴻奎點點頭,納悶道:
“會不會是那南居益出的主意?”
“不知道。”
鄭一官很誠實,他如今年歲不大,但卻十分老成,眼眸望向深邃的大海,裝著許多同齡人都沒有的想法:
“這次招安,是我們鄭家得了好處,朝廷也來了這么一手,搞個啞巴虧給我們,算是平局。”
鄭鴻奎性格優柔寡斷,此時往見前方許多在岸邊等著看笑話的海商和百姓,事到臨頭,突然變得有些猶豫、退卻,詢問道:
“那,還招安么?”
“為什么不招安?”
鄭一官仿佛十分納悶他為什么會問出這種蠢問題,看了一眼,但也轉身耐心地解釋起來:
“朝廷搞出了這么大動靜,即便現在掉頭回去,李旦也勢必要找我問罪,朝廷和李旦,我們總要先占著一邊。”
“有道理…”鄭鴻奎若有所思。
鄭家的船隊很快接近港口,前來迎接的不是溫州府本地官員,卻是一名俞資皂手下的福建海防游擊,喚做王夢雄。
王夢雄,福建邵武府將門出身,先祖隨永樂皇帝靖難立功,世襲大金沿海守御千戶所千戶官身。
其父王韜,為福建本地小有名望的將領,為俞大猷得力部下,屢立戰功。后戚繼光移兵福建,繼續清剿倭寇,奉俞大猷之令,配合戚家軍作戰。
于橫嶼島一戰,戚家軍包抄部隊未到之時,精確判斷出漲潮之日,率兵連日奔馳,大破倭寇小野三次郎。
戚繼光也曾評價,時任海防游擊將軍的王韜的及時增援,為自己布置戰局、全殲倭寇,贏得了充足的時間。
王韜晚年得福,生育一子,取名夢雄,后于萬歷初年去世于家中,官至福建副總兵、鎮東衛指揮僉事、五軍都督府左都督。
他想不到,自己奮戰一生,先后與俞大猷、戚繼光殲滅了倭寇,自己兒子,卻又要與俞大猷之子,與西方殖民者繼續戰斗。
王韜死后,朝野上下并無波動,只是最后萬歷皇帝下詔,蔭其一子成年后加錦衣衛千戶,算是聊慰在天英靈。
此子,便是眼前的這個王夢雄,如今俞大猷之子俞資皂的得力部下,奉命前來與鄭一官接洽。
俞資皂自己不來,也是出乎了鄭一官的預料。
朝廷這次,可謂是讓鄭一官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場面辦挺大,消息傳挺廣,結果來接人的只是個福建本地的游擊將軍。
這相當于啪啪打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