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統年間至萬歷一朝前期,大明帝國的南北因為這種兩京制度,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但是,到如今天啟年間,這種平衡實際上已經被打破,歷史上的崇禎年間,江南幾省一年茶稅不過六兩,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在今天,京師依舊作為行政、軍事中心,繁華、富庶的江南地區,反而成了整個帝國的“拖累”。
整個朝堂都在京師,雖然南京的相同職務官員,在品級上與京師持平,但實際權力卻天差地別。
兩京制度自永樂年間設立,正統年間定型,沿用至今,已漸漸落后于時代,弊端遠遠大于益處,急需一場改革。
南京各衙門官員多為虛銜,公務清閑,官場中也對到此任職有個很形象的稱謂,喚做“吏隱”。
這時的官員,普遍都把南京看做養老之地,官員由京師朝堂調往南京,說是去了富庶、繁華之處,實則就是一種心照不宣的貶謫。
除了各種“吏隱”,南京城還有一類人存在,即勛貴。
所謂勛貴,就是指那些追隨朱元璋打天下,朱棣靖難的元勛后裔,這些人在后世也被稱為世襲勛貴集團。
現在朱由校召來單獨面圣的,就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后人,也是如今勛貴集團的第一人——魏國公徐弘基。
安定宴上的,還有開國第一猛將常遇春的后人,懷遠侯常延齡,開國第一謀臣劉伯溫的后人,誠意伯劉孔昭等。
這幾個人,都是勛貴集團中追隨者眾多,較有聲望的。
諸勛貴都有一個特點,他們的祖上都是在追隨朱元璋與朱棣的過程中,建立過特殊功勛。
要么在某個戰役中,敢為人先,建立軍功,要么就是親身護主,以揚名立萬,封妻蔭子。
作為功臣,這些元勛本身或好勇斗狠,或好謀善戰,往往都被晚年的朱元璋和朱棣所警惕。
其家族,自明初至今,世代被大明豢養起來,歷朝的皇帝,都遵循祖制,在朝政上沒有給他們什么發言權。
所以就和一些皇親國戚一樣,勛貴子弟中就偶爾出現一些想有作為的,也只能悠游林泉,窮奢極侈。
到了如今,眼前這些勛貴,鮮有幾個勇武過人、熟讀兵書之輩,都是自小嬌生慣養,養尊處優,動腦、動手能力甚至不及那些剛剛畢業出來的順天武學院軍官。
朱由校對南京龐大的臃腫政治體系進行改革,意在裁撤掉一大批只會尸位素餐,耗費財政,于時局毫無作用的冗員。
讓“繁華”過了頭的江南,對如今因小冰河而連年災荒的北方各省,真正起到一些作用。
同時,還要對延續至今的五軍都督府制度,進行從內而外的整頓,這次整頓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提高武將的地位和權利!
兵權在皇帝手上,提高武人地位,就相當于加強了中央集權。
勛貴們一沒了兵權,就真的成了和皇族一般無二被圈養的豬畜了,勛貴中不乏些能人,朱由校不能讓這種情況出現。
所以對五軍都督府的整頓,也將牽扯到一些有作為、有能力的勛貴。
在這次之后,勛貴們整體上雖然沒了兵權,但卻會有一批人進入五軍都督府,成為領軍在外的將領,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