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以為如何?”
崔呈秀環視眾人,尤其看了一眼朱燮元。
這個想法,在薩爾滸之戰的時候也有過,而且當時還付諸實踐了,事實證明,朝鮮軍隊的戰斗力實在不敢恭維。
薩爾滸一戰,把朝鮮軍隊混編到朝廷官軍中,本來是想讓他們湊個數,在數量上壓倒對方。
可朝鮮軍隊來了,非但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是第一個作戰潰逃的,跑的比哪部分的明軍都快。
搞得明軍都以為前線戰敗了,跟著一起跑了,一路大軍還沒怎么打,就軍心喪失,被女真人一路追著攆回關內。
所以崔呈秀這次提出要讓朝鮮協助,很快就得到了反對。
諸兵部大臣的意見都差不多,朝鮮征來還不如不來,別讓這幫貨過來給咱們添亂了,他們只要不給大明拖后腿,比什么都強!
崔呈秀欲哭無淚,楊鎬那貨的白癡錯誤,自己能再犯么?
他解釋道,這次就是讓皇上單純的給朝鮮發去個詔書,要他們全力配合東江軍的偷屁股行動,不讓他們派軍隊來混編。
這個詔書不發,毛文龍沒有調動朝鮮軍隊,讓朝鮮接濟東江軍的權限,說白了,南邊那一路是東江軍,而不是朝鮮。
當然,崔呈秀也不怕朝鮮奉詔不動坑。
大明雖然薩爾滸戰后的號召力明顯減弱,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朝鮮那邊依舊老實安分,基本上無詔不遵。
就算他們不遵詔令,崔呈秀也沒什么擔心的,本來就沒指望他們能幫上什么忙。
只要這次打贏了,朝鮮就得用加倍的賠償來討大明的歡心,這還要看那位天啟皇帝想怎么要價。
崔呈秀這么一說,兵部的官員們還有朱燮元就都是恍然大悟,又紛紛說崔部堂考慮周到,然后一頓馬屁拍上來。
崔呈秀雖然心里知道信他們個鬼,可就和朱由校聽見這些話的時候一樣,還是美滋滋的應著。
討人喜歡的話誰不愛聽?會說就多說點!
很快,兵部相關的戰策完全落實了下來。
設置袁崇煥的寧遠軍在錦州屯駐,為機動部隊,隨時往來支援,自然,這是看在孫承宗的面子。
除此以外,詔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諸部及朝鮮,南北兩面對福余部和東江軍進行策應,牽制科爾沁五部聯軍和后金軍。
至于京郊大營朱燮元已點齊上報的十六萬大軍,兵部不日就將發布討虜檄文,經朱由校裁定后昭告天下。
建奴號稱十二萬,大明這次直接號稱二十五萬大軍,說是集結了九邊軍鎮及畿輔各鎮軍馬。
當然,真實情況是九邊只來了六個,畿輔各鎮也沒全部調空,檄文上洋洋灑灑一大篇,除了要開戰,沒別的字兒是真的。
要么是一頓亂吹,說我大明如何如何天兵下凡,去攻滅建奴,建奴如何如何傻缺,肯定打不過我大明,云云此類。
上頭還說,這次大軍將通過寧錦路直奔義州,然后轉往遼陽,馳援沈陽。
這是就是非常直白的障眼法了,用來蒙蔽建奴的,他們信了最好,就算被識破了,硬著頭皮也得把福余部救下來。
從林丹巴圖爾背信棄義的舉動中就能看得出來,現在大明周遭,宰賽這樣拼著部落散亡也要跟著大明和建奴干的二狗子可不少了。
到時候后金那邊接到檄文也得掂量掂量,這明國放出來的兩個消息,到底哪一個是真的,是留在沈陽繼續佯攻,還是轉往福余衛支援科爾沁五部。
很快,天啟元年的二月初三,在全國上下醞釀已久的復仇熱潮中,誓師出征的日子終于到了。
這天,朱燮元身著天啟皇帝御賜的魚鱗甲胄,腰間挎著尚方寶劍,站在高臺之上。
他望向密密麻麻,一望無際的大軍,心潮澎湃。
下一刻,他抽出佩劍,指向東方,高聲喝道:
“三軍聽令,出征!”
“萬勝!萬勝!!”
十六萬明軍將士舉起刀槍,響徹云霄的呼聲,傳到了每一戶京中百姓的家中,他們踏著一往無前的腳步,走向遠方戰場。
此時的福余衛,正進行著空前激烈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