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亦能看得出來,西虜各部年年月月號稱自夸的蒙古鐵騎,不過是中看不中用的烏合之眾。
想來與西虜的這番較量,也并不需要過于憂慮。
......
奏疏送至京師時,朱由校正在西苑觀看演示。
朱由校表面上雖然波瀾不驚,但心中甚至比畢懋康還激動,因為他知道這對大明意味著什么。
演示內容是軍器司的最新式火銃,這種火銃的仿制成功對于大明的意義,就和仿制荷蘭艦載炮而城的鎮虜炮一樣重大。
這是一種截短型火銃,與如今普遍裝配于步軍的遂發鳥銃不同,這是軍器司為騎兵專門研制的。
如今第一批五百把截短火銃,靈感源自于澎湖之戰繳獲的那一艘荷蘭皇家海軍的蓋倫戰艦。
有大明水師兵士在蓋倫戰艦的船長室中發現一個精致的小箱子,箱子中就裝著這種截短型的火銃。
初一看起來,這種火銃就像是鳥銃被懶腰斬斷。
如此短小精致的火銃,起初很多人都只是將它當做荷蘭貴族佩戴的裝飾,但是軍器司的畢懋康無意中擊發一次,卻是發現這種火銃威力不俗。
短銃擊發的瞬間,畢懋康腦海中有了一個想法。
如果這種短銃能裝備于騎兵,那么騎兵就擁有了遠程攻擊的能力,在作戰前對準敵軍面門來上一輪排銃,這對敵軍騎兵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那么如果這種短銃能夠應用于邊軍,會不會讓大明騎兵在與八旗騎兵作戰時有些還手之力?
甚至是,占據優勢!?
說干就干,畢懋康、畢懋良二人找來徐光啟,再叫來澳門卜加勞鑄炮廠引入的葡萄牙人,還有軍器司的匠師們,群策群力。
這一鉆研,就是一年多。
所幸,朱由校自從設置軍器司以來,就未曾少過軍器司的款項,擁有朝廷的支持,這讓他們事倍功半。
隨著,“砰”的一聲撼響從騎著馬的錦衣衛手中發出,整個西苑都是寂靜了半晌,然后響起了震天的歡呼聲。
畢懋康、畢懋康還有徐光啟,以及一幫為此付出過心血的匠師們都是喜極而泣,對視無言。
從天啟三年四月到天啟四年七月,新式短銃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數不清的挫折,終于在今日試銃成功了!
天啟四年七月二十二日,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請陛下為此銃取名!”畢懋康拿著軍器司制作出的第一把成銃,畢恭畢敬地奉到朱由校面前。
在他的臉上,歲月的痕跡甚為明顯。
朱由校曾經記得,畢懋康第一次被召見委以重任時,鬢發尚還沒有如此花白,現在看去,卻是像個十足的糟老頭子。
“愛卿快起來——”
朱由校親自扶起畢懋康,將這桿短銃接在手上,并且和擺在一旁的繳獲荷蘭短銃對比一下,隨即發笑。
“你們看,這兩把短銃,有何區別?”
眾人看去,蓋倫船長的短銃短小而精悍,不僅威力不俗,最主要的是制作極為精致,一看就是貴族佩戴。
軍器司這把成銃與之相比,就像是個歪瓜裂棗。
聽著眾人的發言,朱由校臉上笑容止不住,道:“是啊,咱們的這把銃實在是太難看了!”
“不過,朕就要配著這把銃。”
“這把短銃今后就是朕的御配制物,朕相信,日后我大明定會做出比紅毛們更加實用好看的手銃。”
聽到這話,徐光啟在下頭提點畢懋康一聲:
“陛下賜名了,就叫手銃。”
畢懋康這才回過神來,忙道:“臣謝陛下賜名,這把短銃今后就叫手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