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子里,王洽細數了正統前兵部及五軍都督府各管各政的好處,而英宗后,衛所屯政漸歸兵部,這樣導致兵部權利過大,而五軍都督府形同虛設。
所以他的請求,是要讓朱由校還兵部政于都督府,衛所事務,今后一概歸各地都督府處置。
朱由校坐在那里,蹙眉沉思。
相比于差點造成廣寧之禍的張鶴鳴,王洽把兵部管理得井井有條,的確是個能臣。
而他的想法,朱由校也明白。
對王洽來說,處置得好,后續還尚未可知,可要是處置得不好,就沒什么后續了,現在的兵部尚書絕對是歷史的罪人。
衛所屯政,事關大明的國本,誰也不知道后來的結局會是什么,他會選擇退縮也是理所應當。
只不過王洽也給了一個態度,他就算不去管衛所屯政,卻也是會站在自己這邊。
這也讓朱由校放心,至于還政于五軍都督府,則會牽扯出一個極大的利益集團。
即是以張維賢為首,遍布全天下的勛貴集團。
如果說單憑戶、兵二部還不足以撼動衛所屯政的基石,讓那些人重視,那么勛貴集團的加入,將會徹底使天平傾斜到某一方。
這一方,便是此次改革幕后的推動者——天啟皇帝。
那么問題來了,勛貴集團重掌衛所軍政,對朱由校有沒有影響呢?
有!
各地勛貴,在這件事上雖然與自己利益相同,但能力和性格卻參差不齊。
既有張世澤、沐天波這種忠肝義膽,敢于上陣廝殺,報國為忠的勛貴子弟,也有原本如趙之龍等人那樣,為了自己利益不惜一切的宵小之徒。
這種人一旦掌管衛所,就是一顆炸彈。
朱由校不由得想,如果有趙之龍那樣的人隱藏著,自己在位時,尚可壓制,可自己不會一直在位。
自己的兒子,能不能壓制得住這些多年以后,重掌軍權的各地勛貴?
現在,朱由校也才算是明白朱元璋晚年的危機感了,的確,一想到這里,就令人汗毛直立。
不過現在,對付糜爛的衛所制度,除非搬出五軍都督府以外,也是沒有什么更好的選擇。
畢竟自己繼位時間不長,到現在也才五年多,可以先利用勛貴集團,后面找時間來一手卸磨殺驢。
無論如何,朱由校都不會留下任何對皇權有威脅的勢力存在。
現在這個時代,只有皇權穩固,加強集權,才能有力氣去政改、軍改,天下才有真正的長治久安。
想了半晌,朱由校神情變得凝重,西暖閣的氣氛也有些耐人尋味,只聽他沉聲道:
“準了!”
“傳旨張維賢,自今日起,兵部屯政歸于五軍都督府,至于各地衛所的其余事務,也都由二部逐漸交接!”
王朝輔聽見這話,才總算是明白為什么皇爺方才表情為何如此沉重了。
的確,這道圣旨一出,對整個大明的軍政兩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說的更大點,甚至會影響到大明在全國的統治力度。
五軍都督府重掌軍權,意味著文官管理衛所政務的時代徹底結束,也代表著皇帝手中權力的空前加強。
至于張維賢,在接到這份圣旨的時候,腦瓜子都是嗡嗡的,整個人差點一頭跌倒。
他一直都盡量不招惹什么視線,就是為了在大事來臨的時候,盡量保全張家。
卻沒想到,這一天還是來了。
皇帝是直接下的圣旨,這也就是說,在這件事上,他們所有人都沒什么置喙的余地。
開戰了。
只不過這次不是疆場廝殺、血斗,而是政治上的多方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