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太子后,由太醫院派遣一名御醫作為局丞管理典藥局,另撥給諸多小吏,作為輔助。
其余東宮五局,也都是冊封太子后才會重新設立。
諸如王府良醫所,負責各王府的治病用藥,惠民藥局相當于朝廷免費給百姓發放治療藥品和看病治病的官辦醫院。
這些諸多宮廷或地方的醫療機構,都統一由紫禁城內的太醫院官署管理。
太醫院眼下如此的萎靡不振,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只怕是盡皆如此。
這可能也是眼下各地百姓體弱多病,對朝廷不滿的另外一個原因。
全國上下,與醫藥有關的事宜,都需要經過太醫院的協調處置才能得以實行。
由此可見,太醫院這個地方,權勢也是真的不小!
從前,兩京太醫院均下設惠民藥局和生藥庫等諸多醫療機構,這些機構也分別設大使、副使等官,管理十分混亂。
天啟二年朱由校南巡取消南京六部及各部院以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現在都由紫禁城太醫院統一調配。
為了防止太醫院權勢過大,瞞天過海,洪武皇帝朱元璋也留了一手,便是六部之一的禮部,被賜予了監察太醫院的權利。
禮部和太醫院形成制約,這為太醫院的腐敗起到了很大的拖延效果。
然而,正德以后,禮部和太醫院就開始穿一條褲子,常常互通有無。
萬歷二十年以后,禮部更是連堂官都多年空缺,對太醫院的制約功能幾乎完全失效。
時至今日,太醫院已經是完全的腐化和墮落,就連基本的為皇家看病治病都做不到。
這也就說明著,除了民間的游醫和郎中以外,朝廷的醫療體系,實際上已經完全崩潰。
官辦的惠民藥局多年沒有得到太醫院增派的人手,年久失修不說,連藥品也是時有時無,已經成了華麗的擺設。
其余諸多宮廷、地方的醫療機構,大抵都是如此,得不到朝廷的重視,茍延殘喘罷了。
實際上,就連朱由校在最初的六年,都沒有注意到太醫院的問題已經嚴重到如此地步。
直到朱慈燃生病,才是后知后覺。
不過眼下朱由校已經大權在握,整頓太醫院,自然也是想什么就能做什么。
相比于整頓衛所需要的多年謀劃,太醫院顯然輕松得多。
那些御醫甚至比文官還要孱弱無力,文官起碼還可以執筆為刀,對朱由校這個皇帝進行反擊。
可是他們,就只有等著被裁撤和取替這一條路。
朱由校只需要下一道圣旨,就能讓現在全國的醫療體系得到極大的緩解和改善。
接下來的整頓,想必也是順風順水。
朱由校沉吟許久,說道:
“傳諭司禮監,著司禮監擬旨。”
“廢除太醫院御醫的世襲制度,全國范圍內海選醫術高明之士進入太醫院。”
“以副使楊峙為新任太醫院院使,在太醫院內進行醫術考核,所有御醫都要參與,通過者才可以留在太醫院。”
將太醫院換血,相當于給一個人換了頭,必定能起到除舊革新的效果,但這還只是整頓全國醫療體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