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現在四大貝勒共同執政時期,能讓皇太極真正信任的人沒有多少。
德格類是宗親,身旁總是圍繞著一群八旗宗親。
他支持皇太極,就如同多鐸不遺余力地跟隨多爾袞一樣,對皇太極聲勢的助漲十分重要。
就算皇太極知道德格類帶兵打仗的能耐甚至比不上很多鑲黃旗軍中的貝勒,還是以他為鑲黃旗的貝勒。
而因為努爾哈赤第十子的原因,德格類執掌鑲黃旗,也并未遇到什么阻撓。
盡管,很多人在心里對他不服。
這天是明軍不知多少次地來攻打長甸堡了,德格類已經從先前不敢怠慢的態度,變成了眼下甚至懶得動彈一步。
看著匯報明軍來襲的牛錄章京,德格類依舊是滿不在乎,手里拿著一本三國,念道:
“兵法云,百里趨利者軍半至。”
“我看,明軍自寬甸堡長途跋涉,既無充足給養,也無任何修整,不足為慮!”
看起來,他是被三國迷得不輕。
其實也難怪,三國在八旗軍中的流行,這還要從皇太極開始說起。
皇太極自幼就喜歡漢文化,而讀三國,恰好是他最喜歡做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皇太極家里一本三國,外出時,無論行軍打仗還是到處巡視,身上必然也會帶著一本。
而打敗代善,繼任汗位后,皇太極更是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了八旗將領們。
他規定,八旗軍中,牛錄及以上的將官,必須人手一本三國,當然女真人、蒙古人、漢人,都要如此。
看了多年三國的皇太極,愈發對里面諸葛亮的用兵入神,周郎的多謀善斷深深折服。
他認為,這是漢人幾千年文化中兵法的結晶。
讀懂了三國,帶兵打仗,必將無往而不利!
德格類起初是拒絕的,被迫看了多年,現在也比覺得這本書實在是有意思。
很多情況,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印證。
就像現在這樣,明軍多次來襲,必然是想疲憊自己,越是這樣,他們越不會攻城。
親自登城守了幾次以后,德格類更加篤定這個想法。
實際上,他猜對了前半部分。
曹文昭的確是打著不讓韃子們好過的意思,以寬甸余下四堡的軍力來看,守城尚可,攻城就很捉襟見肘了。
得益于李氏舊將“出色”的作戰和守城能力,導致明軍對現在守衛的四堡之外后金軍的動向,完全是兩眼一抹黑。
貿然動兵攻擊,損兵折將不說,更可能將余下的四堡拱手讓人。
要知道,現在這四個堡,只要再失陷一個,明軍就再也防不住寬甸地區狹長的數百里疆土了。
到時,后金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對遼東百姓來說,便是滅頂之災。
而且當時北疆戰況焦灼,還沒有最新消息,曹文昭更是不敢輕舉妄動,決心以守城為主。
但多日以來,后金軍音訊全無,也是動了一些心思。
思來想去,他決定多派小股人馬出來試探,摸清后金軍動向,一旦折損,就直接閉門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