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李正的話語停了下來,揶揄地看著眼前。
張盤眉毛跳了跳,他已經猜到讓自己做兩國之間的贓活兒,卻沒想到,是這樣的事。
“朝鮮軍民也只會覺得是漢山城外的金軍殺到覺華島,登州營最多是個援救不利的罪名,根本不會有人想到事情的真相。”
“朝鮮世子不過十二歲的年紀,李倧一死,世子繼位,既無人心,也無威望,再以親王佐理朝政,整個朝鮮,便是我大明的一部分。”
“這等功勞,無異于開疆拓土。大帥,陛下在暖閣既然準了溫閣老的意見,這正說明,他老人家有此想法。”
“做成此事,陛下心情一好,沒準就把常駐朝鮮協守的總督之位賞給大帥了,朝鮮積弱,卻也是一國啊。”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張盤的心里在敲鼓。
如果說這件事做成了,做的天衣無縫,那么大明就可以名正言順而且盡快把控朝鮮政局,自己的功勞不會小。
誠如李正這一席話,總督八成是自己的。
到時候朝鮮之內,自己這個領兵在外的,無異于熊廷弼、朱燮元一般的封疆大吏,事權極重,整個朝鮮國堂都要仰自己的鼻息過活。
可要是敗露了,大明與朝鮮兩國之間的友誼就將破裂,大明三百年積累的人設也將毀于一旦,就要有個人來頂鍋。
這個人,除了他張盤,不會有別人。
這是兩難的抉擇,機遇與危機并存,張盤深呼幾口氣,凝眸問道:“陛下確系在暖閣贊同過這個意見嗎?”
李正點頭道:“陛下先是雷霆震怒,而后溫閣老建議以親王入朝輔助朝鮮國王李倧從政,這才準許”
“事情真假,大帥一問便知。”
一聽這話,張盤起碼心里能過得去了。
雖說這不是什么好事兒,但這畢竟是皇帝的意思,從某一方面來講,這也是為了大明。
想到這里,他有些心動。
現下覺華島情況他再清楚不過,自李興立兵敗以后,退到這里的朝鮮軍隊便是一片散沙。
現在就連衛戍軍都全軍覆沒了,佯裝建奴,攻入李倧所在,對登州營來說,實在是舉手之勞,只消一聲令下,便可大功告成。
聯想到了后世,朝鮮徹底并入大明,便是開疆拓土的大功,雖然擺不到臺面上來,卻也足以令他心滿意足。
張盤將手放在褲子上摩挲一會兒,咬牙說道:
“為陛下盡忠效死,乃是我們這些武將的本分,為了大明,我什么都愿做,李掌監請回吧!”
李正心下大定,站起來深深一稽道:
“謝大帥成全。”
這件事如果成了,功勞的確不小,如果擺在臺面上,封爵是跑不了的,可問題就在于,這件事永遠也擺不到臺面上來。
無論張盤,還是今夜來勸告的兵監李正,他們的密議行事,后世頂多是個野史見聞,而不會列入正史。
不過如果做成,開疆拓土卻是實打實看得見的。
對于張盤來說,朝鮮總督自然是最好的回報,而兵監李正,很顯然也將會隨著都監府進入朝鮮,掌控整個朝鮮的兵備與糧餉。
有好處的事兒,才會有人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