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司大使畢懋康本身就是武器專家,自然明白,定量裝藥無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
在現在這個時代,大明本土尚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加工技術,但是從西班牙購得的儀器,還有卜加勞鑄炮廠的西班牙首席皇家技師約翰,幫助他們攻克了這一難關。
為了使裝彈速度加快,且藥量一定,紙質蛋殼在大明軍隊中的推行,勢在必行。
對搞軍工的人而言,這是他們的又一次改革。
在軍器司的構想下,可以利用西方購得的儀器,將堅硬的紙卷成筒,在里面裝滿火藥,再填入彈頭。
這樣把彈頭和火藥一同裝入紙質彈殼內,可以制作出來填裝到前槍口便可以直接發射的紙質彈丸。
如果能成功應用在戰場上,士兵作戰前只需要將紙質彈丸帶在身上,在作戰時填入鳥銃,然后引火發射。
這極大地節省了裝填換藥的步驟,間接性提高了射擊速度,也幾乎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了。
朱由校不知道怎么做這些東西,但知道火器應該一刻不停的發展,資金從來也沒少給。
而且軍器司網羅天下有志于精研火器的人才,除卻最開始的“二畢”,畢懋康、畢懋良兩兄弟外,到現在已經是濟濟一堂了。
現在為止,軍器司另有高級技師一百二十余人,這些人都是在地方匠所小有名氣的名匠,后被吸納進入軍器司,為國效力。
有他們群策群力,朱由校只需要提出一個大體的方向,為他們解決問題,就可以看著火器的技術在不斷精進。
在這一百二十余人的高級技師中,在全國都出名的有這么幾個人,徐光啟、孫元化、翁一實、茅元儀、吳昌時。
除卻翁一實外,其余的四個人都曾是宦海沉浮多年,不僅是軍工專家,也是一方名臣。
對他們來說,放棄已經到手的功名利祿,每天泡在軍器司那種地方與火器為伴,做出這樣的選擇確實是不容易。
朱由校知道,在紙質彈殼技術逐步成熟之時,底火出現,金屬彈殼的槍彈才在三百多年后逐漸取代了紙質蛋殼的地位。
就目下來說,大明只要把紙質彈丸弄明白了,就已經超越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了,因為就連他們,現在都沒有徹底完成推廣。
看到這里,朱由校忽然覺得,既然火器已經如此精進,那么戰術也不應該落后。
現在對大明來說,即使是作戰時表現較為出色的三段擊戰術,也已經使用很多年,需要精進了。
朱由校在腦海中仔細思索后世關于線列戰術的描述,在紙上一點點寫下來,然后交給魏忠賢,說道:
“拿給陳策,讓他看看,要是想出些什么,叫他在勇衛營先試試。”
魏忠賢拿在手上,立刻就掩住了,一眼也沒偷瞄,說道:“爺這是又想起什么了?”
朱由校靠在椅子上,腦海中還在琢磨,道:
“朕想到一種新式的作戰方式,或許可以普及給火槍手使用,最好擬定一個操典,傳于后世,你先下去吧,讓朕仔細考慮考慮。”
“對了,叫內閣整理好這次勛貴襲爵三優、兩優秀一中者的名單,朕要知道,他們都是在何地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