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前,陳策早為各隊劃定了活動范圍和攻擊計劃,從馬蹄聲自禁軍大營而起開始,勇衛營的計劃就在一絲不茍的執行著。
相比于勇衛營的紀律森嚴,衛所軍就顯得十分參差不齊。
都司官李洪還在城中校場動員,手下的兩名心腹李正和邵士彥便鬧了矛盾,他們的部下在城內大打出手,兩敗俱傷。
李正最后死于亂軍之中,連帶著二十幾名衛所的武將。
這些人一死,他們的部下完全沒了約束,立時成為十惡不赦的兵匪,在城中四處搶劫。
而這些人的部下,實際上對李洪這個都指揮使并不感冒,大頭兵聽信家丁的話,而家丁只忠于自己的長官。
等他們各自的長官一死,誰還管什么清不清君側,搶就完了,殺就完了,趁亂多撈點好處才是正事兒。
而作為陜西都司實際上的二把手,邵士彥先和李正爭權奪利,而非一齊謀事的選擇,也是衛所軍直到勇衛營大舉入城還沒有形成戰斗力的主要原因。
衛所糜爛,不只是軍戶怠戰,也有絕大部分武將根本不知兵事,怕死貪財的原因。
等到邵士彥轉頭過來打算聚攏衛所兵的時候,發覺已經完了。
衛所軍本就毫無紀律可言,衛所武將們雖然因為利益受損而臨時聚在一起,但并非是鐵板一塊。
他們至今,互相矛盾極深,大亂一起,所想的永遠是保存自身實力,趁亂撈取好處。
各衛所武將們將令不一,城中大亂,一時之偶間,竟也都不能約束自己全部的部下。
將不知兵,兵不認將。現在大明腹地,這些平日養尊處優的衛所武將們能力之低下,更是李洪這個都指揮使始料未及的事。
邵士彥就連自己部下的幾千兵馬都不能在短時間內全部聚齊,更別提其余的衛所武將了。
最后,只能迫不得已帶著二百余名家丁,臨時拉上千八百個衛所兵湊數,去迎擊入城的勇衛營騎兵。
邵士彥的衛所軍除了二百余名家丁以外,其余人毫無戰斗能力,結果毫無懸念,被勇衛營騎兵一次沖鋒直接擊潰,四散而逃。
相比于抵抗勇衛營,衛所兵們更對搶掠百姓和商鋪更有興趣。
這次兵變,實則是一出衛所老派武將不甘心放權而演出的鬧劇,更加證明衛所制度糜爛,以及朱由校先前政策的正確。
兵變一起,先前衛所武將們無數次的商談和計劃,一瞬間全都化為烏有,計劃得再周密,無人去真正執行,最后不過也只是一廂情愿。
他們都高估了各自部下的凝聚力,戰時根本沒有幾名衛所武將有能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他們所能管轄的,無非是各自蓄養的精銳家丁而已。
衛所軍戶平日受盡了上官們的欺壓,在這種時候,多是陽奉陰違,大部分人都是只管搶掠一番,遇見勇衛營的大旗,便兵敗如山倒。
陳策率領勇衛營騎兵,自從入城,便一路勢如破竹,根本沒有遇見亂軍有效的抵抗。
勇衛營官兵們越殺越勇,在意識到衛所軍孱弱的戰斗力以后,很快將這些亂兵視作白撿的軍功。
現在西安城中的場景,和以往的遼東何其相似。
披掛著精甲的勇衛營兵士,一個人追著三五個衛所亂兵,殺了這個,再砍翻那個。
就算是眼看著身邊的同伴被殺死,還活著的衛所兵也只有趁機起身逃跑的力氣,毫無抵抗之心。
還有一些衛所兵走投無路,迫不得已選擇抵抗的,但也往往是被勇衛營一番砍殺或銃炮擊潰。
兵變開始后僅半個時辰,躲在房屋內的西安百姓,便能在城中各處聽見衛所亂兵恐懼凄厲的哭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