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前,夜深人靜。
忙碌的一天接近尾聲,農戶們心滿意足地扛著鋤頭回家,與妻兒老小聚在窮困卻顯得溫馨的房子里,有說有笑。
小商小販拖著疲憊的身軀收起攤位,將剩余的貨物裝進推車,然后在攤位上蓋好布簾,一步三回頭,亦步亦趨回到兩個街坊外的家。
北京城中,燈火漸熄,白日里繁華的大街小巷也只是偶爾見到幾名行色匆匆的行人經過。
每隔上一段時間,便有手持火把,邁著整齊腳步聲從街道上經過的巡城官兵,給居住在周圍的人們許多安全感。
然而紫禁城內,依舊是燈火通明,各宮殿廊道人來人往。
一名較事見四下無人,小心敲響了西暖閣緊緊閉上的朱紅色大門。
“進來吧。”
隨著一道略顯低沉的聲音傳出,較事虎軀一震,“吱呀”推開房門,再上前幾步,對黑暗中的御座叩首呼道:
“參見陛下,萬歲萬萬歲。”
上頭的人沒有說話,只是隱藏在燭火昏暗的西暖閣中,較事眼珠一轉,繼續說道:
“較事府奉旨密查,有吏部尚書周嘉謨在內的十二人前不久與江南一帶衛所往來密切,書信不絕。”
“這是名單,請陛下過目!”
言罷,較事垂首,膝行上前,將較事府整理好的名單托至御案前,朱由校伸手取來,微瞟一眼,咬牙切齒:
“周嘉謨,科舉案朕放他一馬,本是想看他是否有所悔改,沒想到現在卻變本加厲了。”
“趙秉忠?他怎么會牽連其中?”
在朱由校的印象里,趙秉忠作為魏忠賢的干兒子,在當年斗東林時出了大力,雖然一定也有私心,可要說他與東林勾結,反對衛所改制,這一時之間,實在很難令人接受。
“陛下,據較事府所查,魏黨有多人牽連此事,是因禮部尚書崔呈秀與戶部尚書趙秉忠入軍機房之爭,以致魏黨內亂,為東林黨人抓住把柄。”
“原是如此…”朱由校瞇起眼睛,仔細端詳著這十二個人的名字,淡淡道:“你下去吧,查到什么,再回來報朕知道。”
“陛下放心,較事府一定全力查探!”
較事點頭說完,躬身后退,直至退出西暖閣外,關上大門,才是面目恭謹的抬頭離開。
朱由校將名單扔到御案上,冷笑:
“為了一個軍機房的名位,魏黨居然內亂了,互相傾軋,你爭我奪,連趙秉忠和崔呈秀這兩個魏忠賢的干兒子都斗起來。”
“被東林黨抓住機會,這倒也難免。”
......
三日后,刑部大堂。
刑部尚書李養正看著階下昂首挺胸,昨天還貴為吏部天官的周嘉謨,忽然想起了科舉大案前他來找自己的凄慘樣子。
科舉大案前,他與周嘉謨同為東林黨人,也是那次大案后朝堂上幸存為數不多的東林文臣。
幾年過去,李養正已經徹底洗心革面,與從前的東林群賢們老死不相往來,可周嘉謨卻依然我行我素。
明面上看,周嘉謨這些年是老實許多,可能連他都瞞過去了,可就從陛下的旨意來看,這貨肯定是沒明面上看起來這樣老實。
現在周嘉謨被看押到刑部,李養正的心情很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