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這只是敵人故意放出的煙霧彈,實際上目標是準備向我們發起突襲呢?”
阿列克謝想起了安森在黑礁港用過一次的“戰術”,沒理由對方就不能原樣復制:“提前準備集結,會不會多此一舉?”
參謀長認真思考了五秒鐘,給出了他的答復:
“呃…并不會。”
“為什么?”
“因為他們有八千人,正面殺過來不用耍花招;如果一定要,那就是找到了陣地的致命缺陷,能一口氣干掉我們——提前集結收拾行李,到時候正好方便撤退。”
阿列克謝“……”
……………………
當兩名盡職盡責的軍官,為寄給后方的匯報該怎么寫頭疼的時候,某位把這個鍋甩給他們,自己和未婚妻(塔莉婭)還有妹妹(莉莎)在黑礁港悠哉悠哉的總司令,正舉辦著一場他籌劃許久的隆重盛會。
鋪天蓋地的禮炮聲中城門在金色的朝陽下打開,姍姍來遲的風暴師主力出現在黑礁港郊外,以連為單位排成一個個緊湊整齊的方陣,在節奏明快的軍樂聲中邁開整齊的步伐,高舉克洛維王旗和邦聯旗幟,向城市進軍!
雖然城市還在恢復階段,別說城墻連郊外的彈坑和塹壕都沒有填埋干凈,但這絲毫沒有對這場堪稱盛大的閱兵式造成任何不便,甚至還有了些別的作用。
除了風暴師,各殖民地民兵組成的“邦聯軍團”也陸續到場,因為現實因素根本無法統一的軍裝,甚至連裝備都五花八門的“軍團士兵”們風格迥異,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哪里人。
其中穿著長袖風衣,脖子上纏著圍巾頭戴三角帽,最像帝國線列兵的是“長湖鎮線列團”;頂著獸皮帽子,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還背著行軍囊的,是殖民者和冒險者組成的“冬炬城獵兵團”,有騎兵也有步兵,從土火器到萊頓步槍都能看到的是“紅手灣游騎兵團”和“紅手灣步兵團”……
就連只有一群逃難者的灰鴿堡自由派,也在首領波麗娜的強烈堅持下組成了“灰鴿堡尖兵連”;靠著和風暴師更為親近的關系,他們甚至列裝了一批制式萊頓步槍,每個人都有整套或基本完整的克洛維步兵裝備。
這些五顏六色的“邦聯軍團”緊跟在風暴師后排,為了先后順序還在閱兵式前夜爆發過激烈的爭吵,鼻青臉腫隊形散亂的他們,和前排的克洛維大軍形成了鮮明反差。
為了慶祝這一盛事,塔莉婭還特地通過報社,將遠在白鯨港的大衛·雅克請到了黑礁港,繪制紀念油畫,名字她都想好了——《自由軍團向黑礁港挺進》。
不過大衛·雅克最擅長的其實是風景畫,并且最近沉迷各種體現時代巨變的“拼接”:在風景秀麗的河谷中加一個冒黑煙的大煙囪,汽笛轟鳴的蒸汽列車駛向蠻荒的郊野,陡峭的山崖之巔是宛若城堡的巨大工廠……
原本熱烈歡迎的他的白鯨港富人們隨著時間推移,對這位大藝術家愈發的不待見,讓他和在克洛維城一樣四處碰壁,費盡心血的“藝術大作”除了想要巴結盧恩家族的富人外根本賣不動。
因此雖然群像人物畫并不是他的強項,但大衛還是接受了塔莉婭的訂單,帶著小徒弟貝克蘭·威茲勒來到了黑礁港。
整幅畫按照塔莉婭的構想,展現的是帝國大軍圍攻搖搖欲墜的黑礁港,無數援軍從四面八方奔赴馳援的情景:勇敢的先遣軍戰士依托破損的城墻,在帝國大軍洶涌的炮火中奮力豎起陣地上的藍底星環的邦聯旗幟,與黑礁港守軍并肩作戰。
遠處則是高舉克洛維王旗的風暴師大軍轉瞬即至,武器與穿著各異的邦聯士兵們簇擁著圍在四周,向黑礁港飛奔而來;發現援軍的帝國大軍則慌張失措,作勢欲逃。
某位身披將官軍裝的指揮官站在破損的城墻上,指揮自己的衛兵發起反擊,而在他身后的戰士當中,還有一位少女的嬌小身影……
總而言之,和當天閱兵的情景不能說完全相似,但也是毫無關系…唯一起作用的就是沒有修復的城墻和城外的彈坑和塹壕,給了大衛·雅克無限的靈感。
當然,像這種巨幅的群像畫是不太可能當場完成的,一般最快也要數月,甚至以年為單位才能展現出它最終效果;為了應景,他還特地多畫了一副同題材連名字也相同的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