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風際中的口令,一號炮位的炮長復述了一遍,炮手們立刻動了起來,四名炮手配合,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一號炮手向炮管內塞入四包以硝化紙制成的火藥包,二號炮手以送彈桿將火藥包推入炮膛,三號炮手負責插上導火索,四號炮手將帶著木質彈托與木管引信的炮彈從炮口放入,發射準備便完成了。
火炮的裝填過程雖然步驟繁復,但實際上用時不過三息左右,已經是十分迅速了。
而在炮手們裝填時,炮長已經準備好點火信香,裝填一完成,立刻大聲道:“一炮好。”
風際中喝道:“點火,開炮。”
炮長毫不猶豫的將香火頭湊向了導火索,將之點燃。
“嘶嘶嘶……嗵……轟……”
導火索只燃了不到兩息,便聽得一聲轟然巨響,連戰艦都震了一震,而遠處目標位置很快就騰起一蓬火光與煙霧,爆炸聲這才遙遙傳來。
從茅十八發出信號,到炮彈命中目標,用時不到十息,楊翼飛對自己的訓練成果是相當滿意的。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出來的成品開花彈,并不是楊翼飛最早設想的那種,需要點燃引信的炮彈。
他在試射了幾次后,發現這種炮彈雖然易于制作,出產較快,對后勤壓力較小,但非常危險,于是他便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使用了更先進的引爆方式。
最開始的開花彈需要先點燃炮彈引信,再點燃火炮的發射藥引信,將之打出去,非常危險。
炮彈引信被點燃后,成功發射出去還好,就算引信長短計算不準確,早炸或者晚炸都沒關系,至少不會炸到自己人。
可一旦出現炮彈引信已經點燃,而發射藥引信沒有成功點燃,或者引信燃了沒引燃火藥的情況,那就完犢子了,炮彈將會在炮膛內爆炸,出現炸膛的現象,不僅要損失一門火炮,炮手組也會給火炮陪葬。
所以楊翼飛制造了另一種稍稍復雜,但也更安全的炮彈,這種炮彈使用木管引信,還加裝了一個木質彈托。
這種引信無須再專門點火,可以依靠發射藥的燃氣來引燃炮彈引信,炮彈被發射出去的瞬間同時被點燃,非常安全。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安全,因為炮彈是球形的,出膛過程中與炮管內壁摩擦會形成滾動。
當炮彈滾動到引信口對著正在爆炸的發射藥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唯一的結果是,木質信管被壓進彈體內,進而直接在炮膛內引爆炮彈,同樣是炸膛的結果。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那個木質彈托就是關鍵中的關鍵了,木質彈托可以讓炮彈不再亂滾,使炮彈出膛過程中引信一直朝向炮口。
除了這個好處外,木質彈托還能有效密封氣體外泄,由于輕質木托的原因會造成頭重尾輕的“羽毛球原理”自穩結構,使得彈道更精確。
美國南北戰爭時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彈”和“榴霰彈”就是這種架構,沒錯,這種炮彈又領先了這個時代兩百年。
……
另一邊,茅十八發出信號彈后,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的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雖然以前測試火炮,計算各號裝藥所需信管長短時,他們已經見過許多次。
但以前都是將炮彈打到海中,炸起一片水花,他們還從未見過炮彈落在陸地上是什么景象呢!
“咻……”
拿破侖炮的出膛速度是439米每秒,超過音速,是以他們尚未聽到火炮發射時的轟鳴聲,天上已響起尖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