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拉回正面戰場。
由于誘導部隊的試探性進攻最終以失敗為結束,小鬼子方面找不到虎賁團守軍重火力點的具體位置。
為了達到炮擊的效果,小鬼子只能延長炮火打擊的時間。
一通炮火下來,足足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僅僅只是第一輪報復性的炮擊,可見小鬼子對于虎賁團的恨意,就下了這樣的血本。
不過,由于鬼子炮兵沒有得到準確的轟炸坐標,他們只能大范圍的覆蓋轟擊。
轟炸雖猛,實際平攤下去,單位范圍之內所承受的轟炸,其實并不算密集。
加上,虎賁團將士們早有防備,在陣地戰壕中挖了很多貓耳洞,用來防炮。
所以,鬼子炮兵這一個多小時的炮擊,給虎賁團造成的殺傷效果其實并不太好。
恰如那句話形容的,帥是帥,沒傷害!
而這所謂貓耳洞,前面老五好像有提及。
就是楊塵借鑒后世解放軍、志愿軍的經驗,教給戰士們,在戰壕壕壁上挖掘出來的、類似貓耳形狀的防炮洞。
這貓耳洞,十分簡單,只需要幾根木頭就能完成,既能防炮,又能防空。
有了貓耳洞,再配配合上窄下寬的“s”形戰壕,足以抵消絕大部分炮彈的轟擊。
這樣,能十分有效的降低守軍將士的傷亡。
像其他國.軍部隊在和鬼子交戰中,所挖掘的工事,基本上都是上下寬窄一致,也沒有貓耳洞。
甚至有的戰壕上面比下面更寬,小鬼子的炮彈豈不是很容易就落入戰壕了?那戰壕所起到的防御還有什么作用?
再加上其他部隊的官兵受訓差,缺乏實戰經驗。
所以,鬼子炮彈一轟,傷亡往往都很慘重。
而楊塵就不同了,他是來自數十年之后的穿越者。
擁有特種兵教程專精的他,所掌握的知識理念,相對于這個時代的軍人來說,足足先進了近一個世紀。
而這些先進知識理念的背后,都是每個時代,無數軍人用生命和鮮血驗證鑄就的。
…………
虎賁團守軍陣地。
鬼子炮聲一停,劉哲平、徐明、李達等人就紛紛從營部掩體中,鉆了出來。
與此同時,各連排的將士們也都從大大小小的貓耳洞中,魚貫而出。
進入戰壕,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了戰斗準備。
日軍方面,有了前敵總司令谷壽夫的命令,鬼子這次全都集中了大量兵力。
打算輪番發動猛攻,勢要一鼓作氣,攻下虎賁團的陣地。
除了大量的步兵外,三個師團的鬼子還出動了不少坦克和裝甲車,協同步兵進行沖鋒。
放眼望去,各營陣地前方的曠野之上,大批的鬼子成群結隊,簇擁著少量的坦克和裝甲車,如同浪潮一般,爭先恐后而來。
虎賁團方面,由于絕大部分戰士都是新兵,不僅沒有上過戰場,甚至沒有見過小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