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逃不脫恩怨糾葛,只有初生的嬰兒,如同一張白紙。
成長期間,處世行事,皆有善惡之分,行善積善功,作惡記罪惡。
如秦長安這般,巡捕體制里的老捕衛,刀下亡魂不少,對錯相對而論,無法絕對評說,他積有大善,同樣記有大惡。
換個老實巴交的平民,一生與田地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者,頂多只有小善小惡。
連續三天,韓成吉每天辨識三個死刑犯,都是那種案情明確,罪犯履歷完整的目標,包括出身、經歷,犯了什么罪名,善惡值各有多少?
匯總分析后,總結其中規律,韓成吉終于找到一個方向:計算善惡之間的差額值。
他大致確定了一個標準:
罪惡值大于善功值,皆為惡!
差值一百之內為小惡,或罪不至死。
差值一百到兩百為大惡,已罪當論誅。
差值兩百到三百為巨惡,乃必殺之罪。
差值大于三百,當可稱之為邪魔。
反而言之,善功值大于罪惡值,皆可視為善。
只不過,在世俗的眼光里,善功萬千者,一惡即為罪。
罪惡萬千者,一善便稱德。
通俗點來說,壞人做了一件好事,人們便出聲稱贊,夸其浪子回頭,這件好事被無限夸大。
好人做了一件壞事,便成了自甘墮落,踏入邪路,壞事一樣被無限放大。
世俗的習慣,總是習慣嚴苛好人,寬恕壞人。
基于世俗的習慣對比,韓成吉所掌握的善惡之眼,將一個人的善功與罪惡,都轉換成一個確定的數值,算是最客觀的一種表現。
“罪犯面相說,屬于一門玄學,不具備客觀理論,只有經驗豐富的老捕衛,憑經驗偵破案件時,可引入一定的參考。”
結束巡視監牢的行為后,還真有人來問韓成吉,有什么研究結果,他只能用這句話回答。
“每一位重案捕衛,或是基層捕快,偵破案件的實際經驗,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洗冤集錄》作為現今第一部,包括了驗傷、驗尸、痕跡鑒定、偵查線索等眾多辦案經驗總結的著作,值得大家借鑒學習。”
“堂內的前輩們,都有寶貴的辦案經驗,同樣可以總結出來,供后輩學習進步!”
虛構的罪犯面相說,沒法跟大家分享交流,但他趁著這個機會,再次推薦《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對低層刑事案件,不涉及凝元期罪犯的層次,進行了完整的、正確的總結,有很大的學習意義!”當這句話從秦長安口中傳出后,巡捕堂掀起一輪學習的狂潮。
南陽府巡捕堂三位堂主,冉孟凡資格最老,穩坐堂主之位,那是他凝元期四層的實力,作為根本的底氣所在。
據說冉孟凡已突破凝元期五層,只不過尚未公開展現實力。
其次是副堂主李白,最初凝元期一層,在韓成吉進入巡捕堂時,他突破到凝元期二層,現在已是凝元期三層,算是成長最快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