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從眾心理,而普遍大眾認定的善惡,也會是個人潛意識中評定善惡的標準。
如果將這個標準用分值表現出來,善加,惡減,那么大多數人是在及格線上的,總計100分的分值,大多數人在60分。
有人想將所有人的分值都拉起來,那是心懷天下的善人,自然也有人沒那么無私大方。
對于40、50分的人,那些人心里鄙夷之余,也覺得對方不配與自己為伍、不配與自己相比,自然就多一些寬容。
30分是個界限。
對于10、20分的人,那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要么擔心被帶壞,敬而遠之,要么覺得這些人會拉低總體分值,要想試圖拉一把,要么覺得這些10、20分的人應該被消滅掉。
而像是組織這種平均負分的存在,那些人會覺得恐怖,無法想象能有人刷到負分,一邊想著將之快速清除掉,一邊又害怕那種能刷到負分的心態。
別的不說,琴酒一個人就夠將組織整體分值拉下80分……咳,反正看到一群整體負分將近100分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膽戰心驚的感覺吧?
再往上說。
對于70分的人,這些人也不以為意,他們嫉妒,卻堅信自己不是不行,只是不愿意或者沒有去做。
對于80、90分的人,這些人發現自己或許做不到,欽佩著,偶爾也自漸形穢,然后又為自己的自漸形穢而惱怒,當能讓對方掉分的機會到來時,為了守著心里那一點平衡,他們會將那個人拉下來,擴大污點去指責、去企圖拉低更多分值,讓他變得跟大家一樣,就可以安慰自己:看,80分、90分的人也和我一樣嘛!
而對于100分的人,這些人為了迎合自己心里對完美的幻想,他們舍不得那種人扣掉一分、變得不完美,于是那就成了圣人。
甚至對99分的人,這些人也覺得那是個缺憾、讓人不舒服的缺憾,就想將之貢獻夸大,試圖補全那一分。
當然,也有一些試圖拉高大家平均分值的人,也有一些試圖將所有人分值降低的人,有悲天憫人的人,也有不管對哪個分值都抱有怨恨的人。
復雜不過人心。
只是總的來說,在約書亞那個特定的團體里,約書亞是那個80多分的人,當發現能將他拉下來的時候,很多人去那么做了。
‘拉下來,他也和我們一樣,我面對他就不會再有自漸形穢的感覺了。’
‘我做不到的,他也做不到,對,他沒有那么好……’
‘我沒有被神放棄或懲罰,他有,說明他比我不堪,太好了,之前覺得他高我一等的感覺只是錯覺……’
‘大家都不喜歡他,如果我表現得更不喜歡他一點,大家應該會認同并夸贊我……’
他們不是真的覺得約書亞有多不可原諒,只是在發泄心里的惡念、給自己找安慰、湊熱鬧、博關注而已。
“……我看清了他們的嘴臉,他們同耶和華一樣虛偽而卑劣,”約書亞依舊在訴說,“我為自己曾經受的苦、忍的氣感到不值,我不明白我這么多年到底為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開始厭惡自己過去的一切,厭惡那些言論,甚至厭惡約書亞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