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暗物質,這是近代科學在長足發展之后,在向著星辰大海而去的時候,通過一系列計算方式測算出來的東西。
之所以將之命名為暗物質,是因為看不見也摸不到,也完全無法了解那究竟是什么,只是簡單的將之與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對應起來,起了一個簡單乏味的暗物質的名字。
但實際上,如果追尋到古代去的話,就會發現古文明早就已經知曉暗物質的存在了。
其他消逝過早的古文明,以及那個剛剛被發現就突然離奇消失的瑪雅文明,它們是否知曉暗物質不清楚。
但古華夏文明是知曉暗物質的。
日月星辰四個字,幾乎成為了一個所有華夏人慣用的詞匯。
相信很多人都曾迷惑過辰究竟是什么東西,而后卻在還沒來得及追問的時候,就被一種普遍認知感染,讓幾乎所有的華夏人都認定辰就是星,星就是辰,星辰都是星星。
可為什么日不是月,月不是日呢?日月不都是太陽呢?
日月星辰的詞匯定義,從最開始的起名原則開始,華夏的起名規則,男女雌雄陰陽,東西南北上下左右,這些都是運用的兩極屬性構造而出的。
同理,在日月星辰這個詞匯之中,日與月相互對應,一主光一主暗。
那星和辰在實際上也是一正一反相互對應的存在。
星代表著漫天能看見的一切星,那辰就是漫天看不見的一切存在物質。
而看不見的物質,就是暗物質!
暗物質是一種基于對那種物質的最淺薄的認知而定義的名,可辰,卻是古華夏文明對于那種物質最根本的認知而定義出來的名……
這些,都曾是秦歌在胡浮沉推薦給他的一系列古代仙道典籍中有過記述的東西。
而想到那些仙道典籍中關于辰的描述之后,秦歌的第一反應就是動用率。
動用真正的時間!
甚至,不只是動用一縷率,甚至需要動用他所擁有的三縷率,將這三份完整的率都用掉,都填補進去,才能在這辰的威能之下,救出姜雯。
才能最大程度的削減掉因為辰的混亂而導致的一切后續問題,例如——地球自己跑了導致地球溫度等等因素出現劇變而帶來的世界末日等問題……
但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先找到姜雯的位置,以及先找到辰出現問題的最中心的那個點。
辰在仙道典籍之中的描述,是整個星海的根基,根基的動亂,都是需要找準動亂的點,才能去嘗試修復的。
最最重要的是,哪怕三縷率全部一次性使用,能抽離的時間范圍,也達不到太陽系所在的星空的億萬分之一,如果不找準那個點,哪怕三縷率全部用掉,秦歌也改變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任何事情。
心下焦急至極,秦歌的心底卻越發冷靜,越發的能夠做到抽絲剝繭的去思考和分析一切。
他一路上都緊緊的閉著眼,不只是為了方便集中精神調動率,也是為了仔細感應那已經仿佛朝著整個宇宙星海擴散出去的辰的波動。
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可以感覺的屬性的。
只要它還有一種可以被感覺的屬性,就可以通過感覺去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
如同聲音由遠及近,可以根據聲音判斷發出聲音的東西距離自己的距離和其所在的方向,甚至確定發出聲音的東西就近是靠近過來還是在遠離開去一樣……
只需要一種感覺,就可以逐漸理清楚整個事物的一切屬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