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神祗大軍故意讓大量神祗不抵抗血色薔薇的侵襲,從而上演了這么一出。
是神祗大軍的統帥,故意這么做的,就是想要尹少貞誤判血色薔薇帶來的結果,從而慌不擇的派遣大軍進行血色薔薇爆炸后的收尾戰斗。
而一旦尹少貞真的在血色薔薇爆炸之后,就直接壓上大軍開始收尾戰斗的話,到時候,玄衣軍大軍面臨的必然不是什么收尾戰斗,而是一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反圍剿!
神祗大軍的統帥……在渴望決戰!
一定是這樣的!
畢竟,神祗大軍不管是從單體力量來說,還是從數量來說,都遠遠的超過了投放在第二戰場的人類軍隊。
以強戰弱,最好的手段,自然是逼迫對方與自己剛正面,然后大勢壓過去,輕而易舉又堂堂正正的取得勝利。
這是人類歷史上無數次戰爭總結出來的規律,不管是官渡之戰還是赤壁之戰,還是淝水之戰,這一系列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實際上都有有一個極端相似的共同點。
那就是……強大的一方沒法逼著弱小的一方跟自己剛正面,然后在天時地利的變化之中,引發人和的變動,致使雙方軍勢戰機的轉化……從而一敗涂地!
就好像官渡之戰,袁紹以四十萬大軍對壘曹操五萬軍隊,袁紹從一開始就在謀求決戰,謀求正面戰爭。
可曹操卻即便是彈盡糧絕之時,也不敢去正面對戰,唯一的一次正面對戰,也是等到太陽西斜,天時變化之后,才勉強一戰,繼而則更是先斷袁紹糧草后勤,再分殺之。
赤壁之戰也是如此,曹操八十萬對壘孫劉五萬,若非長江阻隔,剛正面的話,一波下來孫劉就得打出GG,但應長江阻隔,而后孫劉周瑜諸葛致力于天時地利的爭取,最終取得勝利……
淝水之戰自然也是如此。
因此,在戰爭開始之后,軍力強盛的一方,為了保險,都是急于去尋求決戰的……
但決戰,也沒那么容易。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尋求決戰……可決戰也不是他想戰就能戰的。
最終,喊出首戰即決戰的陳友諒,最終因為首戰的失敗,而一敗涂地,從三強之中的最強,瞬間破滅……
人類光是這完全清晰的,完全有著文字記錄和第一手歷史資料的五千年歷史,便已經有了如此多的戰例存在,如此多的經驗供后人學習。
那么神祗呢?
神祗可是據說從不知道多少萬個無量劫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的。
如此漫長的歷史,他們又該積累了多少戰爭相關的經驗呢?
因此……只是推測到這一步還是不夠的!
必須將神祗大軍的統帥想得更復雜更狡詐一些,神祗大軍的統帥必定是已經抵達了五十層的存在,絕不可能就是才在第三層的樣子……
可是……
第四層是什么?
第一層就是表面展現出來的樣子,神祗大軍被血色薔薇徹底覆滅,第二層是神祗大軍其實只是為了求決戰,才故意表現出被血色薔薇覆滅的跡象,第三層是并非僅僅只是主動求決戰……
那第四層呢?
尹少貞微微皺著眉頭,怎么也想不出來了。
第四層以及往后的無數層,都涉及到了他的知識盲點。
但就當下來說……是絕對不應該直接開啟決戰的,但也要預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