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機甲,一般分為單兵外骨骼機甲和單兵動力裝甲。
單兵外骨骼機甲,火力強,防御低,類似《明日邊緣》中那種外骨骼機甲,士兵的身體,很多地方都暴露在空氣中。
單兵動力裝甲,火力不算強,但是防御高。類似于弱化版《鋼鐵俠》第一部中的MK一號。
當然,后期的MK2號,MK3號等等,火力和防御上的性能就有點扯淡了,完全不是現有科技能造出來的。
或許能源方面可以做到,微型銥元素裂變反應堆,可以用作動力核心。但是控制系統方面,根本達不到鋼鐵戰衣那種完美程度。
除非把人工智能研究出來。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一個長期課題,林風倒是想研究人工智能,可是現在沒有時間去做。
畢竟距離血蘭花花期,只剩下四個月了。
那么,問題回到動力機甲身上。
動力機甲設計的三個難點,一是能源問題,二是材料問題,三是操控系統問題。
能源問題和材料問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能源足夠強,那么材料選用就不是問題。
而這個世界中,因為有微型銥元素裂變反應堆的黑科技,能源方面林風不用擔心。
那么三個問題中,只剩下操控系統的問題。
動力機甲,肯定也需要用到神經接駁技術,但是神經接駁技術的缺點,卻會在動力機甲上無限放大。
因為神經反射弧速度遠遠快于機械線路操作,這讓機甲的動作比駕駛員的動作延遲。
巨型機甲駕駛時,延遲時間大概在1——3秒內。
但是巨型機甲塊頭大,動作幅度大,幾秒的延遲對戰斗的影響不大。
可如果換成人形動力裝甲,那這種延遲就是致命的。
畢竟動力機甲的的個頭決定了它沒有那么多動作緩沖的空間。
所以現在林風想要造出動力裝甲,就必須縮減延遲的問題。
如果機甲沒有對人體運動趨勢精確的感知能力,從而給人提供助力和支持的話,那么機甲反而會變成累贅,拖累。
可是如何提高這種感知能力呢?
林風想到了兩個方案。
一是增加神經接駁點,縮短機械線路操作距離。
二是加快操作系統的運算速度,比如采用超級計算機作為機甲的控制系統。
目前使用的神經接駁技術,都是采用大腦神經接駁,但是人體很多動作,都不用通過大腦中樞就能完成,比如縮手反應,膝跳反射等等非條件反射。
這些非條件反射,由腦干、脊髓等中樞神經就能完成,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
所以林風準備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分化一部分大腦神經接駁的工作,讓機甲操作變得更加簡單。
關于第二個方案,采用超級計算機作為控制系統,這個有點麻煩。
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確實很快,可是塊頭實在大了點,不可能安裝到動力機甲上。
所以林風的想法是,操控系統外置。
動力機甲本身不具備完整的操控系統,只保留功能相對單一的傻瓜式操作系統和信號發射器。
機甲將信號發給附近的超級計算機,然后由超級計算機運算后,回饋給機甲的操作系統。
不過這個方案的缺點是,動力機甲不能距離超級計算機太遠,否則信號傳輸時間會受到影響。
腦子里有了大概方案,林風便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單兵動力機甲。
一個月后,設計中的難點大部分已經完成。
可是,關于操控系統,需要用到超級計算機,可林風的公司沒有這東西。
好像南海分部有,銀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于是林風立刻動身前往南海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