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窗外飄進來的雨滴拍打著臉頰,溫亦謙雙目無神的思考著剛剛陸小花留下的那最后一句話。
“陸小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相信她這樣的人格分裂是真實存在的……”
這句話,實在是深意十足。
什么是“陸小花這樣的人格分裂”?
準確來說是,陸小花扮演的人格分裂是什么樣的?
在捏造的故事中,陸小花從小就性格軟弱,有著一個叫做陸小悅的姐姐一直保護她。
但她姐姐死于一場意外,精神受創的陸小花為了自我保護,人格分裂出了一個“姐姐”的人格。
陸小花依舊文靜軟弱,不過遇到危險之后,“姐姐”的人格便會出現,替她解決一切麻煩。
這個捏造出來的故事,很耐人尋味,因為人格分裂的陸小花與溫亦謙太過相似。
讓溫亦謙相信陸小花這種人格分裂是真實存在的,那就相當于讓他相信自己這種人格分裂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一種……心理暗示?”
溫亦謙想起剛剛陸小花說幕后指使她的是一個叫做“心理師”的面具成員。
心理暗示并不能直接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卻能潛移默化的讓人相信一件事。
比如說……溫亦謙懷疑自己有了人格分裂的征兆,但由于沒見過相似的例子,所以他心底還是會帶著幾分懷疑與不肯定。
但某天,他突然見到了一個跟他癥狀一模一樣的人格分裂患者。
雙方接觸之下,溫亦謙感覺對方的癥狀跟自己極其類似。
經過潛移默化,他很快便會篤定自己人格分裂這件事。
可問題在于,原主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準備?
原主為什么要讓他相信自己就是人格分裂?
事實上,關于溫亦謙是原主的第二人格這件事,他在前幾天才能確認。
在這之前,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一直在主角和作者之間來回轉換。
也就是說,在陸小花出現的時候,溫亦謙還不知道自己只是分裂出來的人格,這個心理暗示,并沒有任何意義。
又或者說,陸小花其實是原主很久之前的布局?
由于溫亦謙對自我的認知太慢了,還沒發現自己只是第二人格,就觸發了原主的布局?
這種可能性,光想想都有些不太實際。
更何況,原主其實沒必要提前這么久準備一個可能用不到的布局,因為他很少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陸小花這種不痛不癢的手段,反倒不太像原主的手筆。
“關于陸小花這個心理暗示,也許根本就不是原主的手筆?”
“不可能啊!”
溫亦謙忍不住回想起第一次聯系上陸小花的時候。
他記得是通過原主的手機,登錄微信,然后發現微信里只有陸小花一個人。
于是他便聯系上了對方,約出來見面。
這才有了后續發生的事情……
明明是通過原主的微信才聯系到的陸小花,按理來說,后續的一切布局,肯定就是原主的手筆。
可偏偏現在溫亦謙感覺這一切,并不是原主的手段,顯得有些自相矛盾。
“除非……”溫亦謙從兜里取出手機,下載并且通過手機號登錄微信。
微信里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陸小花,另一個則是后來自己添加的狐貍。
一開始微信里確實只有陸小花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