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敗退,姚賈上臺,道:“我者,姚賈也,魏國大梁人,天下游學,法家之士也。”
“商君秦法,法家大成者也,當為天下之師也。我辯‘秦法當為天下法。’”
“好膽也,秦法只是秦國之法,有何資格為天下之法。”
姚賈道:“秦國依法而治,上至秦王,下到百姓,舉國遵法。六國可有與之相比者?”
起身男子臉紅,還是回道:“山東六國無一法可比。”
說完便坐了下去,又一人起身道:“雖無已一法可比,然,你怎么知秦法便適用于六國子民。”
姚賈笑道:“秦國河內郡從魏而得,三川郡從韓而得,長沙郡從楚而得,上黨郡從趙而得,如今四郡百姓對于秦法毫無抗拒之心。可適用于六國子民?”
又是一人起身道:“名為法治,實為人治,權大于法,君王意志高于法,君王若為明君,自然是天下太平。若為昏君,百姓如何自處,豈不任由宰割。去年秦王下令誅殺十萬人,不就是前車之見。如此之法,何以為天下法。”
大殿中許多人都是吸了口冷氣,只覺自己背脊發涼,這人可真是什么都敢說,
“荒繆,此等誅心之言,意亂天下也。”
有人呵斥道。
“是極,真當我王好欺乎?”老秦人不滿的說道。
姚賈回道:“其一,法由君生,君為法父,法乃帝王之具也。君王昏庸,自有太后和大臣們商議廢王,再立明君,又何嘗不是遵法而行。”
“好。此言在理。”臺下叫喊道。
“魏國有法,齊國有法,已滅的韓國亦是有法,秦國之法憑什取代三國之法為天下法?”
姚賈道:“秦國之法凡事皆有依法之處;秦國之法不因官吏大臣喜好辦事,百姓信服。六國之法皆無,因此,秦法當為天下法。”
一位儒家弟子起身道:“以禮治國,以刑為輔,才能使天下太平,禮才是當為天下法。”
戰國儒家分為三個大派別再細分為八派,孔子,孟子,荀子三派,孔子提倡以禮治國,恢復周樂;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出以仁,以德治國,實行王道和仁政;荀子,禮法并舉、王霸統一。
這位起身的儒家弟子就應該是孔子學派。
姚賈道:“可有實證?”
儒家弟子道:“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姚賈道:“可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禮治用古不適今。天下七國多是用法,非禮,此為實也。”
儒家弟子不好反駁,用法治國確實是現實,只是秦國的法比其余六國更完善,順應歷史潮流所以秦國強大。
“法從何來,‘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是為道生法。可為有道之法和無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無道之法盜賊多有。是故,道為天下‘法’。”道家弟子論道。
姚賈回道:“無為而治,姚賈不敢否決,可真若無為,貴族豪強勢力隨之膨脹壯大,百姓如何?戰亂頻發,民不聊生。于百姓何益?”
“既然道家無為,你又為何有為的去修道家之學,豈不自相矛盾乎?”
“此言大妙。”臺下又是一片叫好聲。
道家弟子坐下,道家既然追求無為而治,無為是順其自然的意思,那他刻意的去學習,確實與無為相悖。
若是道家高人在此,會說: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