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夢想成真,王敬明必須親力親為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可能是一位五十多歲老人生命中最后綻放的火花了,苦一點累一點算什么?
因此他駐扎在鹿園改造工地,按照梅花鹿活動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生活習性,指導工人在半陰坡種植櫟樹和地榆等喬木與灌木;在陰坡的林緣地帶種植藤本和草本植物,在陽坡種植苜蓿、蒿草等飼料作物。
為了滿足他的要求,齊政也忙進忙出,不為人注意地布置了多個靈陣,使得鹿園新種植的樹木草料一片欣欣向榮,王敬明都驚詫于樹木植物等引種的順利。開頭大吉,因此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他親自設計了鹿舍的布局。鹿舍坐西北朝東南,這樣早晚陽光能照迸鹿舍,達到自然采光消毒的目的;嚴格要求舍內干燥,冬暖夏涼,地面不透水、不打滑,易于糞便排出舍外。
鹿園初步計劃飼養1000頭鹿,整個鹿舍占地面積近十畝,含鹿舍、宿舍、獸醫室和調料間。采用磚(木)柱支起棚架,上面蓋石棉瓦,舍內整個地面要比活動場高出5到10厘米,水泥地面,地面要墊竹木做寢床,供鹿休息。鹿舍尿溝在舍外,與屋檐滴水溝共用。
王敬明做事態度的認真,是人人都敬佩而不敢想象的。哪怕在一點點的細節上,他都一絲不茍。
張澤宏和他一起檢驗鹿園里梅花鹿的運動場,事后震驚地對齊政說:“我當時都驚呆了,你能想象嗎?王老已經五十多歲了,居然能做到趴在地上,模仿梅花鹿進食般檢驗草架、飼槽和飲水盆的安裝位置是否合理,簡直不能想象。”
至此張澤宏對王敬明心服口服。
……
成功從來不是一種偶然。
王敬明后來對齊政說過:“要說我這一生的追求,我想很簡單,不管是給公家干還是給自己干,我都有一個不變的追求:沾著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樣。我有過失敗,有過教訓,能走到今天,還是個性使然。我這個人的性情就是不服輸,用句時髦的話說,看中自我價值的證明。小齊你當初勸說我的話,事后想想,深以為然。”
齊政平白想起前世自己對未來感到迷茫、對生活充滿絕望時,在拜訪王敬明時他說的話:“來了這么多人,我發現他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總想找現成、靠大樹、撞運氣。其實,這個世界哪里有這么簡單的事情?我六十多歲了,還在摸爬滾打。事情要一點兒一點兒地做,本事要一點兒一點兒地學,才能一步一步地把成功的本領學到手。”
跟現在的表現一脈相承。
所以王敬明成功的秘訣很簡單,目標找準,能吃苦,一直堅持做下去也就富起來了。
當然,王敬明也有他的局限所在,受時代所限,他在管理方面都是野路子,雖然人情味十足,但是當初他的失敗,管理不善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好在王老也意識到這一點,受齊政工業化管理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工業化的程序和手段是保證質量和效率的必要條件,管理與獎懲只有在標準化的前提下才能公平。
所以他主動向謝開濟學習,參照大嶺村養殖場,制定工業化流程的飼養規則,對招的員工們先進行嚴格的培訓,有些是熟手,但大部分是生手,但無論是誰,都要按照規則辦事。
……
有“馴鹿老人”的名號做擔保,公司向縣林業局提交了申請書,提報梅花鹿的養殖規模、技術、資金、市場分析等相關內容的可行性報告,同時提供梅花鹿種源合法來源證明和養殖場所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