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領域不是起步之后就能夠變得足夠大,依靠先發優勢,把別人的路都堵死。
因為食材配送就算你做得再大,永遠也不可能把全部的客戶都拿走。別人后面一定還是有機會的,所以這是一個長跑。長跑過程中,是你長期跑步比別人快,而不是靠短時間沖刺。
所以長期來講,食材配送行業是一個追求效率的生意,需要考量持續的運營能力。一些大公司能夠被客戶選中的原因,是你能持續提供好的投入產出比,不是因為你是大公司。”
……
聽到這里,齊政已經想要為鐘華志鼓掌了。
為他的洞見性鼓掌。
以北美為例。
北美最大的食品供應商Sysco已經進入世界500強榜單。根據其提供的財務報告顯示,其年營收高達數百億美金,占美國供應鏈市場份額的15%以上。
而當前國內市場的領先者年營業額僅為上億人民幣左右,占不到預估市場的0.1%。
中美兩國的餐飲市場同樣龐大,為何國內至今沒有誕生供應鏈巨頭?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Sysco是個有錢任性的主,其一直通過并購等方式支配市場地位從而獲得價格話語權。
這話不假。
但是玩并購搶市場的手法,在任何國家任何行業都并不少見。
然而,Sysco為啥能脫穎而出,而國內卻暫無“出頭鳥”?
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市場環境來看,美餐飲供應鏈生存環境更佳。
西餐的標準化程度更高。Sysco的主要業務是為餐企提供西式料理的食材和餐具廚房用品,西式快餐的標準化為供應鏈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餐可不比西餐的五大三粗,更別說像英國那樣的黑暗料理了。中式菜肴歷來以工序繁復但色香味俱全著稱,這對食材供應鏈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中國市場,就連Sysco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如果我們進入中國,我們也沒有那么大的信心能做好。”
另外美國大部分餐企其門店都配備有儲藏保鮮設備,并擁有相應的食材保鮮能力。因此,美國餐廳的采購習慣是一次采購幾天的量。而在客流穩定的情況下,美國餐廳一次采購的食材能維持其2-3天的正常運作。
所以,Sysco無需像國內餐飲供應鏈企業那樣,必須每天早上準時將貨物配送到店。其只需要在客戶下單后的24小時內發貨即可。
而國內的門店租金成本高,大多數餐廳門店不愿意留庫存,基本上只采購當天的食材,每次采購每個品類的商品的量較小,對餐飲食材企業的配送時效性及成本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但是,外在環境其實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供應鏈市場是一個利潤值相對較低的行業,盡管Sysco獨占了近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但是Sysco也改變不了這個現狀。嘉谷建立自己的供應鏈企業,也并不是為了企業本身的盈利,而是為了消化整個嘉谷體系將來可能爆發的生產能力。
所以對于供應鏈企業來講,生存比發展更為重要。
Sysco的生存關鍵,就是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高效率的運作方式,就是鐘華志所說的“擴張拼運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