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王昱業緩聲道:“你剛剛還提到了乳業,說說具體情況。”
“好的。”丁顯精神得很,作為嘉谷戰略部的執掌人,他太喜歡現在的工作了。既能發揮自己擅長戰略規劃的特點,又能看著一個個地方、一家家企業在自己的規劃下煥發新機,同時又能得到超額的報酬和不錯的社會地位,對于工作本身,他自然上心。
“其實乳業市場跟啤酒市場有點類似。乳業以長江為界,分布著兩大陣營。
北方草地資源豐富、奶牛養殖業基礎雄厚,奶源相對過剩,企業多以生產常溫奶為主,規模大,銷售范圍廣,目前是伊力一家獨大。
南方的情況則剛好相反。草地資源匱乏,飼料貴,成本高,但經濟發達,以生產鮮奶為主,市場大多局限于本地,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好幾個地方牛奶品牌,是國內奶業品牌分布最廣泛的區域。”
丁顯整理了一下思路,接著說道:“這幾年,國內人均液態奶消耗量呈爆發式增長趨勢。隨著喝奶習慣的普及,可以想象,這將是一個上千億的市場規模。”
“98年出現了兩件改變乳業命運的事件:一是利樂設備的引進;二是奶源瓶頸的克服。”
“以伊力為代表的部分乳企于98年前后開始大規模引進利樂設備,解決了前期因保鮮技術缺乏導致的異地市場開拓難題,從而具備了開拓遠距離市場條件。常溫奶競爭力顯著高于計劃經濟殘留的地方小乳制品企業生產的鮮奶。”
“而看到乳制品的廣闊市場空間之后,各路外資和產業資本也紛紛進入,帶動消費者教育快速普及,乳制品滲透率顯著提升。規模的快速擴大又帶動整個行業進行高速成長期。這種時候,誰能把握住機遇,誰就能彎道超車成為龍頭……”
齊政有些出神。
如果說啤酒行業是諸侯爭霸,那么乳業簡直就是一場亂戰,滿地雞毛。
現在是02年,國內的乳業還算得上一片平靜。市場一線的主要企業只有一家,那就是伊力。此時的猛牛剛成立不久,光明等品牌也偏居一隅。
如今的市場上還沒有所謂的營銷惡戰、公關大戰和廣告投放戰,伊力長時間保持一家獨大的地位,在市場上呼風喚雨。
雖然這時整個市場供給依然沒法滿足需求,但不存在奶源惡性競爭的現象,奶販子和奶農們都能賺到比較多的錢,人為添加各種物質提高原奶蛋白質含量的現象幾乎沒有。
也就是說,現在的牛奶雖然供給不足,品質可能也不高,但牛奶至少是安全的、衛生的,只是品質稍次而已。
再過兩年,猛牛開始通過加大營銷力度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國內的乳業就告別了如今的安寧期,進入群雄紛爭的時代。
各乳企豢養的越來越龐大的公關團隊,越來越多出現的惡意營銷,越來越激烈的行業內耗,最終造成的是集體的市場淪陷。
十年奶業,滿目毒瘤啊!
“毒奶事件”不過是這一系列惡性競爭的總爆發而已。
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