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他畢竟是個有節操的好人。
好吧,其實齊政干了這么多,就是為了驗證自己心中利用靈陣掌控氣象災害的猜想。否則,一個“五斗**陣”就能解決降雨問題了,畢竟就在海邊,多省事啊。
總之齊政的面上表現不明顯,心里已經不知道是冒出了多少個坑人的念頭了。
最終他還是按捺住內心的沖動,想要攪風攪雨,最好還是在國外折騰吧,國內還是保持歲月靜好為上。
……
灌水洗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隨著烏云散去,恢復如洗的晴空,空氣中散發著雨后泥土的芬芳氣息。
李維新博士第一時間就測量了降雨淋鹽后的土壤含鹽量。
結果顯示,土壤含鹽量顯著下降,基本從中度鹽堿地改良為輕度鹽堿地,具備了農業開發的潛力。
當然,降雨洗鹽的副作用也一目了然。
地下水位依然高、土壤養分大量流失、有機質含量降至最低……
一句話來形容,地不咸了,也徹底“禿”了。
以如今的土質,無論是種什么農作物,都注定毫無收成。
而且即使是輕度鹽堿地,也是需要種植耐鹽堿作物,起碼需要二三年的時間,才能徹底轉化為良田。
“到了這一步,就不能著急了。要綜合采用生物技術措施進行改良。種植耐鹽堿性的植物,不但可以防風固土,調節地表徑流,改變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積鹽,而且植物可以通過蒸發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減輕表面積鹽。”李維新博士說著還看了齊政一眼。
齊政好無語,至于嗎,不就是之前要求趕在臺風來臨之前加快進度嗎?他又不是急功近利的人,還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看到齊政沒有意見,李維新博士才滿意地說下去:“因為你們本來就是打算將其建設為牧場,這樣就更直接了,苜蓿本身就有根系發達、耐鹽性強的特點。”
“雖然眼下已是八月底,不是牧草種植的最佳季節,但是可以通過混種苜蓿、紫云英等作物,待來年春將其翻耕入地,作為綠肥改良土壤,然后再重新種植牧草,效果會相當明顯……”
苜蓿不必多說,號稱“牧草之王”,擁有纖維植物和蛋白質飼料的優點,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栽培牧草。
紫云英既是一種牧草,也被作為綠肥普遍種植,是農民最熟悉的“肥田寶”。它可以通過植株吸收空氣中的氮,通過根瘤菌把氮素固定在土壤里。
經測算,種植紫云英后,化肥施用量能減少30%,種后兩至三年土壤肥力便能顯著提升。
這對于洗鹽后的貧瘠土地而言,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正如李維新博士所說,如今已是八月底了,牧場的建設也還沒有開工,即使立刻種植牧草也不會有什么收成,不如干脆用來種植綠肥,來年直接作為綠肥還田,進一步改良土壤結構。
陳建章也補充說道:“我們實驗室也針對鹽堿地研發了一種微生物菌肥,通過微生物的吸附富集作用、氧化還原作用、成礦沉淀作用和協同效應等可用來改良鹽漬土。經試驗后,施用活性微生物菌肥后,能改善土壤性質,對增加作物產量也不無益處,可以配合有機肥綜合利用。這是立足長期的基礎過程……”
聽著兩位大牛的方案,反正就是強調下一步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脫鹽效果,培肥土壤,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能急,也不能浪。
齊政:“……”
誰浪了?
算了算了,也懶得深究他們的心理陰影了,反正都是大牛,就聽他們的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