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國內高端大米產業方興未艾。
在充滿機遇的高端市場里,國內很多特色品種大米紛紛打出地方品牌,意圖搶占先機,其中以五常大米為主。
但齊政知道,對于國內的競爭者來說,他們的內患太嚴重了,“摻假”、“冒充”等市場亂象足以毀掉他們的一切努力。
當然,齊政還是希望國內的同行能發展起來的。
畢竟,市場這么大,嘉谷一家是吃不下全部的份額的,不是國內的同行,也會有國外的搶食者。
但是一切都只能靠他們努力,齊政首先要直面來自島國、泰國高端大米的挑戰。
島國越光大米還好說,一直以來,每年進口量僅為數噸,印象中還會在明年因檢疫問題被禁止了進口,一時半會的還形成不了威脅。
但泰國香米就不一樣了。
相較其他國家大米,泰國香米(特指茉莉香米)進入國內市場更早,接受度也更高,對仙茗大米的威脅也最大。
說起來,泰國香米是中國高端大米市場紅利的最早一批收割者,可謂獲利頗豐。
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
泰國香米最早進入中國,是在上個世紀國內物質緊張時期。當時,一些東南亞的華僑將泰國香米寄到國內,接濟親戚鄉里。這在無形中為泰國香米打開了內地市場。
從那時開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就有了食用泰國香米的習慣。至今,東南沿海省份仍是泰國香米的主要市場——同時也是仙茗大米的主攻市場。
兩者形成了最直接的對碰。
某種意義上來說,仙茗大米處于先天的劣勢。
泰國香米是秈米,仙茗大米是粳米,而東南沿海地區無疑是更習慣食用秈米的。如果不是仙茗大米超凡的品質挽回了這方面的劣勢,齊政都要另選戰場了。
但即使如此,嘉谷的壓力還是不小的。
因為在高端大米市場,嘉谷作為一家企業,要面對的,已不僅僅是單個企業的威脅,而是來自一臺運轉嚴密的國家機器的挑戰。
泰國香米能在海外開疆拓土,完全得益于本國政府有意識的撐腰。
且不說泰國國內打造了目前所有稻米生產國中最為規范的標準——這套標準對大米有明確的數據要求,分類也比較細致,在很多大米進口國家當中都具有公信力與參考價值。
針對中國市場,人家直接是官方親自下場,親自為自家大米吆喝。
自前年起,亦即世紀之初,泰國官方就開始有意識地拓展中國市場。
人家商務部啟動了一個針對中國市場的戰略性品牌營銷計劃,通過突出泰國香米區別于其他大米的獨特性,以建立泰國香米在中國的中高端定位。
更不要臉的是,與此同時,泰國的公主、大使親自出馬,不遺余力地推廣自家大米。
憑借這一戰略,泰國香米奠定了在中國高端大米市場中的地位。
對于國內的企業來說,這就屬于耍流氓了。
人家直接從國家層面主導品牌建設和推廣,而一般的企業既要自己苦哈哈地建設品牌,又要應付不知何時出現的競爭對手的搗亂,太難了。
島國也是這個套路。他們的首相在會見我國大佬時都在為越光大米做推銷:“用中國的麻婆豆腐配上越光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
所以現在的高端大米局勢是真·一企對一國。
也可以說這是一場高端大米市場的龍(中國)象(泰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