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肅省西北出發,齊政選擇沿著河西走廊南下。
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河西走廊經由的路段,可謂珠玉璀璨:麥積山石窟、黃河風情線、漢雷臺墓、丹山軍馬場、原子城、天下雄關、敦煌莫高窟及月牙鳴沙……
過去提起河西走廊、西域或者塞北,我們想到的多是例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荒涼殘酷。
但齊政一路南下,卻感受到了一個別樣的西北。
如果不看天際的雪山和外圍的荒漠,經過的那些綠洲,都以為是江南大片富饒的鄉村了。
鐵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這兩種對比強烈的景象,竟然和諧地在河西走廊統一起來。
以中國人的智慧,只要有水和細土,就會變為綠洲,荒漠也可成為繁華的天府。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和澳洲大荒漠。
整個河西走廊雖然氣候干旱,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但是幸虧有祁連山的存在,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
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年徑流量約158億立方米,涵吐近千條大小河流,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
一個個綠洲像小島一樣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成為農耕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
正因為有了雪山源源不斷的水與土的供給,才會在火星般的荒涼中現出熱鬧繁華之地。
……
齊政在途中,經常有一種感覺,是造物者的厚愛,賦予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之地。
如果說,東南沿海的人,應該感謝西北塞外的人,因為他們承擔了本應由江南和兩廣人承擔的干旱和荒涼,一定會被很多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但這確實不假。
找一張世界景觀分布圖來看,在緯度23度到35度之間,環繞地球,無論東半球還是西半球,也不論北半球還是南半球,大都是荒漠分布的地方。
但是中國是一個例外。
沙漠到了中國卻終止了腳步,不但終止了腳步,還來了一個180度的轉變,由炎熱干旱的荒漠變成了細雨如絲的江南。
這全有賴于青藏高原。
簡單來說,在北緯25度到35度附近崛起的青藏高原,改變大氣的環流狀態。副熱帶高壓干熱的空氣被高原阻擋后帶到了西北、塞外一帶,使那些地方形成了荒漠,而原本應該接受干熱西風侵擾的中國東部,反而逃脫了成為荒漠的命運。
假如沒有青藏高原的崛起,按照太陽輻射的角度和熱量的分布,我國從南到北將是這樣幾個氣候帶:熱帶濕潤帶、副熱帶高壓干燥帶、溫帶濕潤帶。也就是說,現在的東部濕潤地帶有可能會是干旱的荒漠地帶,而現在的西北干旱區,則有可能是溫暖濕潤的地區。
所以,沒有青藏的高寒,沒有西北的干旱與荒涼,就沒有江南的濕潤和富饒。
這是大自然的因果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