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插手后,一篇又一篇的關于“危害國家糧油安全以及保護民族資本”的新聞稿被發出來,大打“民族情感”牌。
“中國本土大豆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大豆加工業全線淪陷危機”、“我們還要補貼外國投資者多久”等連篇累牘的報導,儼然打起了媒體戰。
本土作戰,再加上民族情感,外資在輿論上就被國內大豆廠商的聯手進攻打得潰不成軍。
支持國產的呼聲成為了主流,地方沒人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支持外資跟嘉谷競爭。
外資進入我國大豆產業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其本身與民族產業、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及發展戰略等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
因此,媒體戰很快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在以國糧集團為首的國家隊的呼吁下,開始醞釀實施扶持國產大豆的政策。
其中針對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的困境,主要是加強融資服務,推進實體產業與資本市場深度結合——至少一些資產尚屬優良的大豆加工企業能通過銀行或國內社會資本融資,保存元氣了。
這一扶持國產大豆政策的出臺,比原有歷史早了足足四年。
作為間接推動者,齊政實在與有榮焉。
……
這一波來回拉鋸的收購大戰,雖然還沒有落幕,但是對比平行時空,歷史已經徹底被改變了。
嘉谷的收購無人能擋,很快就掌握了國內五分之一的大豆加工能力;另外一些原本會被外資或收購或入股的大豆加工企業,在國家的扶持下度過了這一輪危機;剩下的才是外資的菜——收購價還至少翻了一倍。
對比原有歷史,直到四年后,國家正式實施扶持國產大豆政策之后,大豆壓榨業的局面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但那時的大豆壓榨業已經形成了“外資主導、大型國企次之、民營企業補充”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而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國企與民營企業也往往有外資的參股,外資控制的壓榨量比重實際上更高一些。
最后就是外資糧商控制了國內60%以上的實際壓榨能力后,也壟斷了國內80%的進口大豆貨源。
他們從南美購入廉價大豆、從美國購入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大豆,再高價轉賣給在國內的壓榨企業,賺取壟斷的貿易利潤。同時,他們全資擁有或控股的加工企業,還可以賺取加工利潤——相當于從一頭牛身上剝下好幾張皮。
如今卻是剛好反了過來,外資掌控的實際壓榨能力不會超過40%。雖然靠著他們依然掌控著的大豆貨源,外資控制的壓榨量比重可能還會上升,但至少不可能出現國內前十大壓榨企業中,有九家是外資獨股或參股的情況了。
當然,這樣一來,國內大豆產業的形勢也變得更加復雜了。
從本質上看,國內目前所面臨的大豆產業危機不再是外資控制與否的問題了,而是大豆與大豆企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
不提升國產大豆的競爭力,終究很容易又走回“歷史”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