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生產的秸稈有9億噸,加工副產物有5.8億噸,這些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60%以上的副產物被隨意堆放、丟棄或用作肥料還田、生活燃料,這相當于7億畝土地的投入產出和6000億元的收入被白白損失掉。
這種情況在糧食主產區更為突出。
以齊政等人如今所處的東北來說,“玉米秸稈綜合利用”一直是東北地區的老大難問題。
東北地區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全國最大的玉米主產區,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稈量超過1.1億噸。
可是,東北玉米秸稈的總利用率不到50%,大部分秸稈被廢棄或燃燒掉,在浪費大量農業資源的同時更造成了嚴重的霧霾污染。
齊政要陳建章帶隊前來,是為了選育優良的大豆品種。
但很顯然,攜著實驗室最新成果而來的陳建章,從中看到了更大的機會。
“我們在東北,不應該將目光局限在大豆上,東北的農業資源對我們來說是個大寶藏,利用好我們的優勢,嘉谷不出幾年就能更上一個臺階。”陳建章的眼里透露著雄心壯志。
齊政從實驗室成果帶來的驚喜中回過神來,將注意力集中到陳建章的話里。
看著陳建章一副“我有個大計劃”的模樣,齊政差點一句“請開始你的表演”就脫口而出了。
他定了定神,示意陳建章開始“推銷”他的“大計劃”。
陳建章迅速進入了角色,開口說道:“那我就從頭說起吧。”
齊政點頭。
“首先回到我們的國產大豆扶持戰略上,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糧食安全依然是以糧食產量為綱,主要作為油料的大豆的地位下降。在東北,作為糧食主產區,政策導向上必然會偏向于種植玉米,因為同等面積的玉米產量高于大豆產量,農民也樂于選擇前者。”
齊政頷首,這個無法反駁,前世的歷史清楚地證實了這個趨勢。
“在大豆單產水平短時間內得不到太大提升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我國傳統大豆資源優勢,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要強化大豆生產與精深加工的科學研究,開發新型大豆食品,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
陳建章分析道,進口大豆榨油之后的豆粕,理論上可以用來加工各種豆制品,但在實際操作中,進口大豆需要從政府取得許可證,要備案大豆的用途,被批準的都是大豆直接進榨油廠,然后豆粕送去做飼料。
國產大豆在榨油方面的成本是很難跟進口大豆比拼的了,既然拼不過,就要轉變思路——那些看不清形勢的頭鐵娃,只會在市場浪潮中被淹沒。
對國產大豆而言,雖然國內油用大豆競爭力弱,但國產大豆蛋白含量高啊,又是非轉基因,不是只有國人才排斥轉基因的,日、韓和東南亞鄰近國家都更青睞于我們的非轉基因大豆。
即使在歐、美等地及其他發達國家,人們首選的也是高價格的非轉基因大豆食品和大豆油。
“因此,國產大豆應在高營養、純天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綠色大豆系列產品,其國際市場前景廣闊。其中大豆蛋白是高端大豆產品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它的加工也是大豆精深加工中最具潛力、最有前途的領域,其產品的市場容量亦不可小覷。”
“那么現在問題又回到綠色大豆的發展上了!怎樣發展好綠色大豆業呢?”
“實驗室微生物組的這三個成果無疑是給我們找到了突破口。”
說到這,齊政也大概跟上了他的思路。
果然,陳建章目光灼灼,“我們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建立聯合基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