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概念,氣象服務,本身就是一門大生意。
國際上有一條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如果你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經濟回報,投入產出比高達1:98。
所謂“靠天吃飯”,這四個字更代表了“靠天氣賺錢”。
當氣溫達到22℃,啤酒開始暢銷;氣溫達到24℃,泳裝開始大賣;氣溫超過30℃,冰鎮飲料銷量上升——這些現象都被總結為一系列氣象指數:冰激凌指數、泳裝指數、空調指數等等。
美、日是全世界范圍內商業氣象服務發展得最好的國家。而國內市場,由于政策壟斷,導致商業氣象服務行業近乎空白。
所以高鵬選擇氣象創業,勇氣可嘉。
但是……
“你們公司能收集到多大范圍的氣象數據?我說的是精確的氣象數據。還有,你們能提供未來多少天的中長期預報?”齊政打斷高鵬的介紹,直指要害。
“呃……”高鵬面露尷尬之色。
很顯然,齊政抓到了他的痛點。
判斷一家氣象服務公司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氣象數據源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大白話就是兩件事:能占有多少氣象數據資源、以及數學有多好。
天氣服務的本質就是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
所以說,哪家天氣服務公司擁有最廣泛的數據,相當程度上意味著它能長多大。
就世界范圍來講,商業氣象公司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各國氣象部門。但是這還不夠,他們通常還會選擇擴充氣象數據來源,譬如自建氣象觀測站,部署雷達,甚至是發射衛星。
但在國內嘛,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企業很難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收集精確的氣象數據。
“我們目前是在東北范圍內收集氣象數據,來源主要是氣象部門;對于短期天氣預報,我們是通過算法,學習天氣圖像,代替氣象專家預報天氣;中長期預報的話,是使用統計的方法,結合歷史數據預測未來氣象情況……”高鵬底氣不足地說道。
齊政了然。
難怪這家企業人氣慘淡,僅僅是東北范圍內的氣象數據,可支撐不了麥云科技的未來。
而在數據處理上,初創企業受到計算能力的限制,也無法解決短期和中長期預報,決定了他在氣象創業的賽道上很難走遠。
麥云科技本質上是一家數據公司,但不同于互聯網公司,可以前期燒錢,靠免費或補貼獲取用戶,接下來再考慮變現。
他服務的對象是農業,是把種植當做一門生意的人。但對這些人來說,麥云科技目前能提供的服務,猶如雞肋——天氣預報有氣象部門,數據分析受限于計算能力也顯現不出價值,要你何用呢?
高鵬看到齊政了然的表情,心底嘆了一口氣。
事實上,是他考慮不周,國內的氣象服務創業比他想象的還要復雜。
國內的氣象服務一直被行政壟斷,不僅導致氣象數據難以獲取,也讓用戶對私營商業氣象服務的模式接受不能。
雖然通過了自己的技術背景和人脈關系,拉到了起始的創業資金,但業務上的不斷受挫,使得公司內部士氣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