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說起國內的畜牧育種,簡直是一把辛酸淚。
有人說過,中國有世界最為豐富的種豬資源,自己卻不好好研究,跑到國外去大量引進種豬,使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各國種豬擴繁場。
這話雖然偏情緒化,但國內的養殖企業不斷引進國外的品種并以此為榮也確屬實。
越陌生,甚至越拗口的洋豬名似乎越尊貴,花費重金也在所不惜。
其實,引進洋種豬,出發點是為了改良國內的豬種,多長肉,長好肉。
初衷是好的,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引進洋種豬后,國內種豬反而陷入了“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循環怪圈,打破不了國際市場對種豬的長期壟斷。
秦峰就找到養豬場的場長李東亮,向他咨詢嘉谷的本土種豬選育動機。
李東亮說道:“我們嘉谷從專業角度對引進的所謂‘先進品種’的相關指標做過統計,國內的商品豬出欄率一般在130%左右,而發達國家在160%以上;每頭生豬提供的豬肉平均重量,歐盟、美國都在144千克以上,島國、南韓分別為130千克和140千克,而我國只有99千克……”
這么一看,問題就出來了,既然引進的豬種跟國外的良種是一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差距呢?這不是一兩方面的差距,幾乎是全方位的差距了。
“大部分種豬場從國外引進原種,無可避免地慢慢退化,原因難道都在我們的改良技術上嗎?我們嘉谷覺得,首先國內引進的原種豬可能就是‘二級品’,是國外育種公司自己選留后的剩余品。因為可以發現,同一批引進的原種在體型外貌和生產性能上都存在較大差距……”李東亮淡淡地說道。
秦峰皺眉:“難道就沒人發現這些差距?”
李東亮聳聳肩:“發現這些差距并不難,但崇洋媚外之心已經在種豬行業大行其道了。國內在‘重引進,輕選育’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了。甚至良種補貼補的,都是洋豬。誰在乎呢?”
洋豬真的比國豬強嗎?
“兩者只能說是各有特點。洋豬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飼料轉化能力強,但肉質較差;國豬繁殖力高、肉質好、抗逆能力強,但脂肪含量大。不過不正是因為互有優缺點,豬種選育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情嗎?”李東亮說道。
可笑的是,與國人熱衷引進洋豬種相反,外資種業巨頭卻紛紛進入中國,利用本土豬種資源培育優良品種。世界知名農牧企業在國內建立的合資公司、研究所和種豬場遍布中國各地。
國內的種豬資源到底有什么價值?國人不知道,外國人卻很清楚。
很多人不知道,現在引進的各種洋豬,都是西方豬種和國豬雜交的后代。
這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是有明文記載的:現在歐洲的豬種,是當地的豬種和中國豬雜交而成。
李東亮自信道:“雖然我們嘉谷現在養殖的也是洋豬品種,而且養得還不錯。但這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我們正在參與地方豬種的保護工作,利用本土豬種資源培育自己的優良品種,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我們對商品豬種豬供種的本土化充滿希望,我們嘉谷的目標是,核心群種豬自給,有計劃地少量引種!”
秦峰聽到這同樣代表了自己心聲的話,感慨不已。
這是他第一次看到有國內企業愿意為本土種豬選育做貢獻,其他人,多是只看利益,國內改良品種的母豬就不值錢,進口的種豬動輒數千或上萬,眉頭都不皺。
他覺得,就沖嘉谷的這份理想,立足當下,又有遠謀,絕對值得他提供一份更大的訂單,加深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