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渡邊次郎有一句話絕對沒有說錯,島國人對大米的熱愛,遠超人們的想象。
世界上雖然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米,卻沒有第二個國家像島國人那樣對它如此鐘情到骨子里。
島國人一日三餐,離不開大米——米飯、壽司、便當、蓋澆飯……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米;島國全國每年都有隆重的的農耕祭祀活動,供奉主管大米的田神、稻荷神;島國文化中的米文化根深蒂固,就連罵人懶惰都有“米蟲”這樣的詞匯……
“最幸福的是,能每天吃到大米!”這是在一次雜志做的民意調查中,無數島國人給出的答案。
據說,在島國,所有不以米飯為結尾的飯局,都是耍流氓。
受大米文化與島國憂患意識的影響,雖然地少人多,島國大米卻一直保持極高的自給率,雖然這是以水稻種植面積約占島國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約占水田面積的60%以上為代價的。
眾所周知,島國農業是精耕細作的東亞農業的典型代表。而島國一貫變態的工匠精神使得他們樣樣都喜歡做到極致,大米也不例外,不同的地區根據地理條件育不同品種的大米已經是島國基本的育種體制。
為了吃上好吃的大米,島國可以幾代人殫精竭慮,窮一生精力培育良種,并各個拿出看家本領伺候自家的稻谷。
因此,在島國,種不出好米是要被歧視的。
北海道因為水稻成熟期時溫度已經很低,出產的稻米一直營養不良。還因為米太難吃被恥笑,被稱為“鳥不理米”。
很遺憾,渡邊次郎就是來自被人恥笑的北海道。
為了改良本地的稻谷品種,甚至是培育出新的品種,北海道知事渡邊次郎已經努力奔波了十年。
奈何十年來,北海道的大米品種改良有所成效,但還是達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在島國國內找不到突破口后,渡邊次郎將目光投向了國外,尤其是中國大陸。
雖然渡邊次郎不怎么看得起中國的大米,但不得不承認,中國是稻作歷史最悠久、水稻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其實也不單純是看不起中國的大米——島國人雖然愛大米,但島國人的愛很專一,只對島國大米有愛。
在島國人心目中,島國米世界第一,天下無雙,其他著名的南韓大米、中國東北大米、泰國大米等等,都差得很遠,都是不到災年萬不得已不會選擇的。
畢竟,撇開地域性的口味不論,島國大米在世界米圈子,也是赫赫有名的。國際學術界把水稻分為兩種:秈稻和粳稻。粳稻的英文直譯就是島國產稻米。
渡邊次郎所在的北海道雖然沒有知名的大米,但并不妨礙他作為一個島國人對本國大米充滿信心和自豪感。
島國稻米整體優于中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畢竟,島國已經有了幾十年豐富的育種、種植經驗,70年代就開始追求稻米的質量;而中國現在才剛從吃飽過渡到吃好。
不過渡邊次郎認為,中國稻米有很大的潛力,還在等待被人們發掘。
他覺得自己可以充當這么一個伯樂。
因為島國大米都屬于粳米,也就是寒冷地區生長粳稻出產的米。而在中國廣大南方地區出產的秈米,從來入不了島國人的法眼——他們也種不了秈米。
所以渡邊次郎首先瞄準了中國東北大米。
恰逢春城農博會開展在即,想到在農博會上必然會展出中國國內最優秀的農產品,他就拿到了農博會的邀約,作為一個島國采購商參加展會。
然后……他對島國大米的自信和自豪,在碰到仙茗大米時,被擊成了碎片。
他在大米的評選上也是非常專業的,品鑒過仙茗大米的光、香、白,還有口感、黏度、甜度,以及吞咽時候的感受后,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基本無可挑剔!
更過分的是,人家還有食療的作用!
要他說,這仙茗大米已經徹底超出“特A”的等級了。
要知道,在島國人對米飯的極致要求下,島國谷物檢定協會對全國各地上百種大米進行物理化學實驗、感官實驗,每年都選出“大米口感排行榜”。
根據協會標準,大米共分為五個等級:特A>A>A->B>B-,等級越高,代表米品質越高,也越容易得到人們的青睞。
但是,仙茗大米明顯已經不屬于這個等級行列了——它比島國等級最高的大米還要優秀得多。
這一發現,差點引發了渡邊次郎的信仰危機。
天照大神啊,你這是拋棄了你的子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