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顯說,地道中藥,最好質量的是特供,其次是出口,最差的才在國內銷售。
特供就不說了,一般人也買不到。
出口的話主要是出口到島國和歐洲。
“出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國外對于中藥材有兩個核心要求,一個是安全性指標,另一個是要求溯源。特別是安全性指標這一塊,島國、歐洲和東南亞地區非常重視,但國內重視度低一點。”
說到這個,丁顯有了不少感觸。
所謂安全性指標就是指農藥、重金屬、黃曲霉毒素,包括有害微生物等有害物質的控制指標。
“據說稍微嚴格一點的島國客戶,要求檢測兩百多種農藥指標,有的歐洲客戶要求檢測三四百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數中藥材,是可以不檢查農藥指標的。
溯源管理則是要求,“發到島國的每一個批號的藥材和飲片,都能查到是哪個地塊,什么農民種的,什么時間種的,用了什么農藥,是怎么生產加工的,所有過程都要能查得到。”丁顯說道。
島國從源頭在藥材標準上的投入,已證明了回報巨大。根據島國漢方生藥制劑協會的統計數據,島國漢方藥(即中藥)市場規模約為兩千億日元,在島國的藥品市場中大概占2%,島國已成為目前除我國外最大的中藥生產國與消費國。
因為中藥材的出口容易出事,其主要問題就是農藥殘留和污染超標,老是被退回還挨罰,所以很多藥材商就專心做國內市場,導致競爭很激烈。
競爭一激烈,監管跟不上,就容易出事。
慢慢地,很多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很高,臨床醫生都不敢用了,到底原因出在哪?
是生產工藝低下?農藥殘留超標?人工種植藥效差?還是炮制不當的問題……
陳建章對此表示:“這些問題大概都存在!”
“以前吧,農戶種植中藥的面積都是比較小的,幾畝藥材,全家人管理,種植的藥材品種也都是比較傳統的藥材品種,多數都是地道藥材。藥材多是多年成藥的,所以一般種藥材的人家都有至少十年以上的藥材種植歷史。而現在呢?”
“前段時間我在東北走訪許多中藥材種植面積都比較大的鄉鎮時,發現了這樣一個變化,幾畝幾畝的藥材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幾十畝幾百畝的藥材基地。”
“通過和許多藥材種植戶閑聊,我了解到不少藥材種植大戶基本不懂藥材習性,甚至對種植藥材一竅不通,只知道人家掙錢了就種,大多是什么藥材價格高種什么,能種多少種多少。”
這種盲目跟風,無疑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事實上,陳建章和丁顯也是怕齊政一時頭腦發熱,不了解藥材行業的風險,冒然闖入其中。
從農作物種植到藥材種植,可不僅僅是換了一種作物這么簡單。
中藥材不同于一般農產品,農產品質量不好最多難吃點,營養成分低一點;藥材要是質量不好,分分鐘是要命的。
因此對藥材的要求要嚴格多了。
齊政心知肚明。
他抬手止住了兩人的潑冷水,認真地說道:“你們知道吧,很多國內游客到島國也會去買漢方藥,因為不相信國內的中藥!”
“我們的中藥行業還處于陣痛期,但整體在往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前進。未來慢慢的,國內有比島國還要好的中藥,自然我們就不出去買了。但這個過程,一定是要靠一群企業,一點點把它做出來的。”
“嘉谷愿意承擔這樣的責任。在我看來,只要不急功近利,中藥行業是大有可為的,而嘉谷有這樣不急功近利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