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總部園區的設計方案尚未敲定,又是一年春耕到!
隨著天氣回暖,嘉谷的春耕備耕工作全面展開。率先忙起來的不是專職種植的嘉谷農業公司,而是被分拆出來的嘉谷農資公司。
嘉谷農資公司肩負著為嘉谷體系各種植基地供應農用物資的重任,在春耕之前,就緊抓良種、化肥、農藥、地膜和農機具及零配件的調運、儲備和供應,確保春耕順利進行。
三年下來,嘉谷體系的種植基地咋一看,竟是遍布大江南北:在東南,有岷省的仙茗大米水稻種植基地和江南省的牧場;在西北,有肅省的啤酒大麥種植基地和啤酒花種植園;在東北,有黑省的大豆種植基地和吉省的人參種植園。
大地春回,萬物復蘇。從南至北,最先展開耕耘播種的,自然是南方的水稻和紫花苜蓿。
嘉谷農業公司也開始忙碌起來。
在東南。
經過去年的爆發,今年南開市的仙茗大米水稻種植更上一層樓,全市種植面積接近三百萬畝,這基本達到了南開市耕地面積的極限,政府正雄心勃勃地期待著第一個千億產業的到來。
為了覆蓋這三百萬畝的耕地,齊政布靈陣都布得要吐了——幸好仙茗大米這種靈植的種植規模也就規劃在南開市的范圍內了,再大的話,在境界突破之前都吃不消了。
其中,嘉谷自有的示范水稻基地有三十萬畝。
正是耕耘播種的季節,處處充滿著生機與希望。
一臺開溝機正在隆隆運作,成群的鳥兒在田里覓食,不遠處田埂上“綠色標準示范種植基地”的標牌在開闊的田野里格外顯眼。
“現在,春天水里有蝌蚪,夏天能聽到蛙鳴。農田土地不再板結,蚯蚓翻開土就能看得到。這樣的土地種出來的水稻,怎么樣都好吃。”最早推廣種植仙茗大米水稻的普誠縣農民們說道。
經過幾年的推廣,嘉谷既讓水稻生長回歸到清新環境,也讓生態種植的理念深入人心。
“田里生態好,鳥兒都飛回來了。”老農民們欣慰地笑著道。
經過幾年的摸索,仙茗大米的生態化種植模式已經成熟。在水稻培植和生長期的每一個環節,嘉谷都能根據季節、時序變換,堅持低碳式種植、物理式植增保、全程精準化管理。
“這片田里種植的是紅花草。”謝開濟告訴前來視察春耕的齊政道,這個示范基地連續2年實行水稻-綠肥(紅花草)輪作休耕,將用地與養地結合,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春耕前,紅花草綠肥將耕翻還田,以畝產鮮草一千公斤計算,相當于替代十幾公斤的尿素,加上鮮草還田,大大提高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謝開濟指著田邊的一叢草對齊政介紹,這是香根草,是專門種植來防治大螟、二化螟等害蟲的。“這些鉆蛀性害蟲一旦鉆進水稻莖稈,水稻很快就枯萎了。但是香根草的味道對這些害蟲有很強的誘惑性,田里的水稻螟蟲就少了。”
休耕種植綠肥、生物防護滅蟲、稻鴨共作……嘉谷自有的示范基地將綠色生產貫徹到底,并向全市推廣。
齊政滿意地點頭,作為嘉谷的起家之地,是要有這樣的示范效應。
即使總部要搬遷了,但為了安撫南開市政府,齊政向地產首富老王同志學習,公司的注冊地也并沒有發生改變。
與此同時,移交給嘉谷農業公司的牧場也正在大規模的翻土整地,計劃在四月份前,完成二十萬畝土地的牧草補植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