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種合作模式,孫滄當然也看得很明白,其實這就是地方糧庫、糧所給嘉谷打工,幫助它獲得大量的糧源。
但現在是糧庫困難時期,嘉谷的出現,在基層糧庫那里扮演的更多是一個合作者甚至是拯救者的角色。
況且,這種合作方式沒有風險,只是利用糧庫的倉儲和人員就能夠獲得收益。在縣糧食局改制后的困難時期,他這樣的國有糧庫很愿意和嘉谷這樣資金雄厚的企業合作。
“我們合作是優勢互補,利用你們的資金、我們閑置的倉儲設備和人員,幫你們收購糧食,能夠獲得收益,我很愿意跟你們合作。”孫滄曾對嘉谷商貿的鐘華志真誠地說道。
直到益海集團的介入。
益海集團提供的合作方案同樣類似。
面對一邊是實力不凡的國產糧食新銳企業,一邊是在國內市場耕耘多年、手握雄厚的資金、已經成為食用油加工領域龍頭老大且對國內糧食市場充滿欲|望的益海集團,孫滄決定先穩住了。
以后他們的生存之道,肯定是為國儲糧和其他糧食巨頭代儲糧食,每噸收取一定的代儲費用。那么這個代儲費用當然是越高越好了。
孫滄決定等兩虎相爭,從而能得到一個理想的費用。
可惜他不知道,“兩虎”根本就爭不起來。
……
嘉谷通過先前與江右省合作滅殺蟲災建立起來的人脈渠道,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嘉谷商貿在江右省建立的分公司需要招兵買馬,而聘用的相當一部分管理和工作人員,都來自當地糧食局系統。
糧改的直接結果是造成了大量的糧食局系統人員下崗,間接地為嘉谷商貿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甚至有一些從糧食局退下來的領導也被嘉谷商貿聘用,“五十多歲,正是經驗豐富、人脈資源廣泛的時候。”鐘華志對齊政解釋道。
另一方面,地方媒體們也在宣揚益海集團的外資身份,對國家的糧食安全不利。
同時,省糧食局口頭通知各地糧食局,出于糧食安全的考慮,暫不給外商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發放《糧食收購許可證》。
給益海集團連下了兩個絆子后,鐘華志凝神以對,就看益海怎么反擊了。
但是怎么也想不到,益海集團在與基層糧庫接觸一輪后,面對著嘉谷的攻勢,直接就沒有了下文。
益海似乎就在一邊冷眼旁觀著嘉谷的小動作,對與基層糧庫不再感興趣。
“不應該啊!”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的鐘華志疑惑不解。
要知道,即便沒有糧食收購許可證,外資在當地收購糧食也并不會受到很大影響。
因為許可證是糧食系統發的,但是監管是工商部門,并不能得到很好監管,同時對外資委托當地企業和糧庫收購糧食并沒有規定。
只要愿意,益海集團可以委托當地企業收購,這一政策對他們影響并不大。
鐘華志也沒指望這樣就能令益海集團知難而退,但現在這樣波瀾不驚的,算怎么回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