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放最后問道:“那么,齊大老板,你是靠什么做出今年颶風會導致油價利好的判斷呢?”
一邊的姜平不作聲,但顯然是跟蘇放持同樣的疑惑。
齊政笑了,道:“預測油價這種事,無論漲跌都有根有據,理由充分。結果卻只能有一種可能是正確的。”
確實,找一個不太了解石油經濟的人,也能想出好幾個石油漲價的理由,好幾個石油跌價的理由,若是撇開另一邊來看,都算是充分。
但是,要他判斷石油的漲跌,那是說不出來的。尤其是什么時候漲,什么時候跌,根本是兩眼一抹黑。
別看市場上各個政策研究機構叫得歡,全是在買彩票。要是讓他們自己掏錢賭漲跌,十有**會裝啞巴。
齊政知道漲跌的趨勢,是因為他知道,月底在美國登陸的“卡特里娜”5級颶風,從美灣至內陸肆虐,登陸超過12小時后,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持續時間長達半個月,整個受災范圍幾乎與英國國土面積相當,給油價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利好支撐。
但這個無法直說。
齊政想了一下,非常認真地祭出最后一招:“你們如果要我拿出什么數據來說明,老實說,我沒有。但是有一種很強烈的直覺,促使我做出這樣的判斷。”
齊政當初憑“直覺”找到大油田的傳奇經歷經過張澤宏的宣揚,在公司高層無人不曉。饒是如此,按說這也是個比較荒謬的理由,但姜平和蘇放變得嚴肅的表情,都顯示了他們是將齊政這個理由放在了心上。
因為,在金融投資中,“直覺”這個說法,是很有魔性的。
大部分的投資決策,在數據充分的情況下,都可以用“數據”來做決策。
但并不是所有的決策都能用這樣一種基于數學的方式做出——有時候,根本沒有歷史數據來進行指導,也不可能進行前瞻性實驗。
在這種決策中,盡管數據、分析和模型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真正主要的因素還是“直覺”。這個“直覺”的底氣來自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和認知。
姜平就說道:“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接觸各種各樣做量化投資的投資人,他們涇渭分明地分成兩類。”
“第一種人,是先尋找投資的主要邏輯,然后在用數學的方式去證明,用量化的方式去尋找在這個邏輯下的一個近似最優解。比如我,比如蘇放。”
“第二種人,是不管底層的邏輯,股價、估值、盈利、財務指標都是數字,用數學的方式去尋找投資的圣杯。”
“其中第二種人很多。但無論如何,這兩種人都是數據決策。而在投資的世界里,還有巴菲特和芒格這種幸存者偏差的存在。”
投資大師巴菲特經常說他不看“數據”,依靠“直覺”來進行決策。
姜平覺得,齊政約莫就是具備巴菲特的這種特質。
“在投資行業混了這么久,我最大的經驗是,不要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也不要相信自稱什么都懂、包賺不賠的‘專家’。但要重視那種憑‘直覺’做出成功投資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是對商業世界和社會有著極深的認知,他們的判斷,其實是直指商業本質的。所以,老板依靠直覺做出的判斷,還真的不能以常理來衡量。”姜平帶著一種凡人對天才的敬畏之情分析道。
蘇放也同樣心有戚戚地點頭贊同。
齊政則目瞪口呆:不,我沒有,我是沒有辦法才當“神棍”的,咋被你一分析,我倒成了百年不遇的“天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