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亮坦言自己的擔憂:“我覺得可以適當地降低養豬場的養殖規模。單體百萬頭規模的大型養殖場,在養殖風險的分散上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劣勢。”
但是也有人不贊同改變原計劃。
王昱業就皺眉道:“別忘了我們跟高盛還有對賭,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越不利。何況,我們嘉谷包括牧場和禽畜養殖場在內的養殖場,一直以來在疫病防治方面都做得極為出色,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出現過問題。”
將單體百萬頭規模的大型養殖場,改為單體十萬頭或數十萬頭的養殖場,不單單是數量上的劃分,還要考慮到選址的分布、飼料原料的采購安排、銷售市場的規劃等等,還有管理協調上增加的難度……這對于要爭分奪秒謀發展的嘉谷農牧來說,不啻于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
王昱業要從整體上考慮,不管怎么說,他都不愿意讓嘉谷農牧養豬場的股份落入高盛之手,所以按照規劃完成發展目標,是贏下對賭的基礎。
但李東亮搖頭說道:“上百萬頭的養殖規模,不比十多萬頭的養殖規模,風險將成倍地增加。”
“舉個簡單例子,由于單一豬場養殖規模大,生豬對外銷售頻繁,每月甚至每周都需要對外銷售生豬,人員車輛來往密集,感染疫情的風險反而更高。一個年出欄100萬頭的養殖場,假設平均出欄,每輛運豬車能夠容納150頭生豬,則其每周僅生豬銷售就需要130輛次的車輛往來。而運豬車由于頻繁與外界接觸,正是最重要的病毒攜帶群。”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防控漏洞,不論是疫情感染下對疫點的撲殺,還是疑似疫情下的清廠式出欄,都將對養殖場造成重大損失。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
齊政托腮聽著兩人的爭議,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他理解李東亮的心情,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豬若安好,便是晴天”。
說到底還是嘉谷農牧的發展時間太短了,沒有經歷過什么嚴重的重大疫病,因此對于疫情防控的經驗欠缺,也缺少直面疫情的感受。
雖然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李東亮迅速將豬場的防范措施加強。豬場大門前,設有消毒池,內含氫氧化鈉,定期更換,用于車輛進入時輪胎的消毒。豬場內,工作人員被要求減少外出,一日三餐由外面做好后送入,每人各司其職,不準串舍。
即使如此,面對著后面可能更嚴重的疫情,李東亮還是憂心忡忡。
雖然不論是從瘟病的傳播路徑還是從防控體系的建設能力上看,相較于散養戶,大型養殖集團更具備防控優勢。但優勢能不能轉化為實際效果,還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執行及管理能力。
李東亮對十多萬頭的養殖規模管理有把握,但是面對上百萬頭的規模,在這種形勢下,就有些麻爪了。
齊政又不能直接跟他說:沒事,我能開掛,保證養豬場在疫情面前安然無恙,你大膽養。
就在齊政頭大的時候,嘉谷農業的謝開濟旁觀者清,提出了幾個頗有見地的建議:“我覺得吧,豬瘟流行離不開三個因素: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只要外部做好隔離防護,內部提高豬群免疫力和抗病力,加強防范,就能獨善其身,減少染病的可能性。”
“你們看這樣如何?百萬頭規模的養豬場計劃不變,但是在具體的建設上,采取‘1+5’的養殖場結構。即以每1個萬頭母豬場帶動5個萬頭育肥場。這種經營結構,有點類似于‘公司+農戶’,將仔豬生產與生豬育肥相分離,并將育肥階段的生產規模分散化,有效降低疫病防控壓力。”
“同時,對于提高豬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我認識一個人,在運用中草藥預防禽畜疫病上面深耕了十多年,可能對我們的養殖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