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齊政的判斷很少出錯。上百萬頭生豬養殖規模的養豬場,可不比幾萬頭的養豬場,無論是關閉還是搬遷,損失都太大了。
看著他在地圖上標出的可能禁養區域,李東亮嘆了一口氣:“那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幾個選址就不能用了,沒有必要冒這種風險。”
“那我們是要著重考慮東北地區了?也好,這也符合‘南豬北養’的趨勢。”
豈料齊政還是搖了搖頭。
隨著養殖規模化的發展,過去幾年,國內生豬養殖行業呈現出一個明顯的“南豬北養”的趨勢。主要是指消費在南方,養殖在北方。具體表現在以魯省為代表的華北主產區,其生豬養殖出欄量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比例在逐步提升。
華北、東北地區本就具備飼料原料成本優勢,隨著華中、華南一帶的環保壓力開始增大,生豬養殖也在轉移。尤其是東北,更是成為各大養殖集團重點布局的方向,進一步加速了國內“南豬北養”的趨勢。
但齊政對此提出了兩點不利因素。
“東北地區養豬雖然有成本優勢,但也不是沒有劣勢。”
“首先,東北地區還未能建立完備的疫情防控體系。東北地區養殖規模化起步較晚,起步晚,意味著不論是政府還是養殖戶,在生豬產業經營,尤其是疫病防控、應對領域的經驗積累相對較少。”
不是說單單企業本身做好防疫工作就能萬無一失了,當地政府的應對也很重要。譬如豬瘟橫行時,假如政府不及時控制生豬尤其是病豬的流通,企業自身的防疫壓力劇增。
在齊政的印象中,后面的十多年里,包括今年年底到明年的豬瘟,國內至少會爆發三次重大疫情。也只有經歷了這些疫情后,東北地區才能具備相應的疫情防控經驗;現在嘛,還是太嫩。
“其次,南豬北養就意味著產銷分離,產銷分離意味著不利于疫情防控。在養殖產能加速向北方轉移后,加劇了南北產銷區生豬調運的需求。而大范圍的生豬調運,正是豬瘟疫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旦爆發大規模的豬瘟疫情,生豬調運肯定會被叫停。
但單純叫停生豬調運,會打破國內生豬流通市場的均衡,產銷區之間出現極大的供求扭曲——產區生豬賣不出去,深度虧損;而銷區生豬調不進來,養殖暴利。
李東亮承認齊政分析得有道理,但他還是被齊政說得有些糊涂了。
南方環保壓力大,北方防疫壓力也不小,那這是不用選了唄。
看出李東亮的疑惑,齊政笑了:“其實,我只是建議,嘉谷農牧最好調整自身的布局,放緩在北方主產區的產能建設,適度加強在南方的養殖規劃。”
“要知道,以后南方優質的養殖基地將會是緊缺資源,誰能掌控一定的優質養殖基地,誰就能在南方市場占據制高點。”
“但是在南方的選址一定要選好,年出欄百萬頭的單體養殖基地啊,不敢說做成百年基業,好歹也要做成幾十年的基業吧。我可不想過幾年就要被迫搬遷。”
“所以嘉谷農牧的第一個年出欄百萬頭級別的單體養豬場,最好是在南方選擇一個遠離大都市,適合生態養殖,而且相對封閉,便于做好防護工作,能有效阻斷病源傳入的地方!”
李東亮恍然,明白了齊政的要求,他思考了幾分鐘,抬頭笑著道:“還別說,我還真的知道有這么一個地方,完美符合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