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國輝的注視下,齊政輕笑道:“付縣長,其實吧,桉樹真的沒有那么玄乎。”
付國輝一愣:“這話怎么說?”
齊政就說道:“據我所知,桉樹是一種很節約用水的樹,譬如在本地常見的桉樹類、相思類和針葉類3類樹種中,收獲相同的生物量,桉樹所消耗的水分只有針葉類樹種的51%、相思類樹種的81%,此外桉樹的碳吸存能力也特別強。”
“至于耗肥,有研究表明,桉樹具有較強的養分利用能力,可消耗較少的養分而生產較大的生物量,其肥力消耗小于玉米、咖啡等農作物和樹木,桉樹對土壤肥力的消耗遠談不上巨大。”
“桉樹林下寸草不生,這種現象確實是存在的。但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并非許多人認為的桉樹‘有毒’,會令其他植物躲避它生長;或是桉樹是‘抽水機’、‘耗肥機’,耗盡了水肥,讓別的植物無法生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概有兩方面。
一是桉樹種植過密。
一般桉樹種植密度為每畝100棵左右為最佳。而許多桉農為了多種多收,將桉樹種植得很密,甚至一畝地種600棵的都有。這樣的后果就是郁閉度太大,透光性差,寸草想生都難。
另外就是除草劑的過度使用了。
正常情況下,桉樹林下會自然生長“雜灌林”,但這種情況是桉農不樂意見到的。為了讓桉樹生長得更好,桉農大量使用除草劑。除草劑的殺傷力是巨大的,雜灌林就會被徹底催毀,不留一點綠色生機。
“就這手段都還是溫柔的。桉樹有一個特性,在桉樹的根頸上長有木瘤,它可以貯備營養,并能萌發新芽,而且即便火燒也不會燒死木瘤。利用這個特點,桉農們發明了一種破壞性的種植方式——煉山。”
“煉山”即桉樹砍伐后,一把火將山坡燒光,省去了鋤草、去雜的步驟,過火后的灰燼還能給新生長的桉樹提供肥料。
問題是,桉樹可以挺過“煉山”繼續生長,可山林里的其他植物只落得灰飛煙滅的下場。長此以往,在桉樹生長的地方自然就很難看到其他植物的身影了,對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說到這,齊政嘆了一口氣。
在后世,雖然速生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學術界的觀點還不統一。但從單項研究結果來看,桉樹“抽機”、“耗肥機”、“毒樹”三大罪狀早已洗清。
很多危害生態的后果,說到底都是人類做的孽。但人類這種生物,總是將**歸咎到天災上,速生桉就是這樣被“妖魔化”。
速生桉其實是個好東西,用作造林樹種和經濟樹種,生長快,用途廣。
在國外可以看到粗壯的桉樹,而在國內,看到的桉樹都是一副瘦瘦高高的身材——因為它們還沒來得及長粗。
出于經濟利益考慮,農民們在桉樹長到三四年的時候就會對其進行砍伐。過于快速的輪伐,就會讓長期種植桉樹的土地呈現出驚人的耗水量和耗肥量,效益不高,浪費驚人。
桉樹本無罪,卻由“搖錢樹”淪為“妖樹”,細究起來,哪一樣不是我們人為的因素昵?
“桉樹種植本身不僅有利于生態可持續發展,還能緩解國家木材供應緊張的局面。但是該樹種種植密度不可過密,種植時間應達到至少7年才能砍伐,種植期間還應實行多樹種搭配混種或輪作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發展。”齊政最后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