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致命的是,在山鹿管理層的“主動”爆料中,恒天然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山鹿集團安排換貨的標準就是恒天然提供的,簡而言之,其就是助紂為虐的貨色。
恒天然欲哭無淚,只恨動作沒有更快一步。
當然,恒天然只是其中的一個插曲,國人更關心在毒奶事件中的受害者們。
截止目前,已經有2000多例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導致住院的嬰幼兒病例。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由于事件爆發得還不算太晚,病例中最嚴重的的是腎結石,沒有發展到腎功能不全的地步,也沒有死亡病例。
但家長們沒有誰敢掉以輕心,因為吳局聲在爆料中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不只是山鹿產品有問題,甚至是整個行業都有問題。
如果這是真的,哪里才有安全的乳制品呢?
業界企業同樣惴惴不安——敏感一點的企業早就做出相關的整改,不太敏感的一直在坐視危機的蔓延。但無論是誰,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原奶被“加料”是行業的潛規則,沒有誰敢保證自己的產品絕對沒問題。
消費者在等待國家檢測結果的公布,乳企同樣在等待命運的審判。
4月10日,行業檢測結果公布。
中國共有一百多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對這些企業的480批次產品進行了排查,檢驗顯示,有22家企業66批次產品檢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立即清查奶粉市場,對檢測出存在三聚氰胺的批次產品,沒有出廠的就地封存,不得出廠。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配合有關部門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召回、銷毀等措施。
最關鍵的是,其中伊力、猛牛、圣元等知名的品牌赫然在列。
整個行業傷疤被揭開,至此,“山鹿奶粉事件”已由“個別企業”、“個別產品”上升為中國食品行業產品質量信任危機。
中國奶業的遮羞布被徹底揭開。
幾乎是一夜間,中國牛奶的銷量暴跌,許多富裕的父母此后只為年幼的孩子購買外國品牌的牛奶。
條件一般的父母們更是恐慌。對國內乳企信任感的崩塌,讓焦急的父母們在為孩子喝什么奶粉而發愁。而另一方面,工廠停產,信任危機蔓延至奶農,大批的牛奶被倒掉。
十年奶業,滿目毒瘤。混亂的奶制品市場,存在漏洞的監管機制……在潛規則總的爆發后,在全國范圍內徹底掀起了輿論狂潮。
“外國人喝牛奶結實了,中國人喝牛奶結石了;島國人的口號是一天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中國人的口號是一天一杯牛奶震驚一個民族。”這是網絡上傳播最廣泛的一句評論,也是最讓國人心痛的一句話,好比自己扇了自己一巴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