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開發總工程師高鵬對看得眼不轉睛的溫化堂介紹道:“這是我們嘉谷自主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農業平臺,能結合氣象數據、低空光譜圖像、衛星遙感圖像、物聯網數據、歷史作業數據等,建立農場‘天上-低空-地上-地下’的立體監測與作業模式,構建生產管理立體化、智能化大數據云平臺。”
幾年前,他創立的氣象服務企業被嘉谷收購,在嘉谷的鼎力支持下,終于研發出了一個功能較為完善的數字化農業平臺。
他自豪地說道:“平臺還可以有更多的應用。如果我們合作,可以將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融合進來,真正實現了作物生長環境全程多終端監控、遠程水肥灌溉控制、農業大數據采集等功能。”
溫化堂還有些發愣,他真的想不到,嘉谷在農業數字化管理的探索上走得這么遠了。
但嘉谷實驗室給他的打擊還不止一點。
一事不煩二主,高鵬繼續帶他參觀了嘉谷的一項滴灌技術研究——“淺埋滴灌”。
這是蒙省一位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提出的設想,嘉谷實驗室聽說后,雙方進行了聯合研究。
“通過膜下滴灌與淺埋滴灌對比試驗,技術人員發現覆膜與不覆膜對農作物產量沒有太大影響。覆膜滴灌技術需要農民對孔、引苗,一旦對孔有偏差,苗就出不來,我們就想怎樣可以去掉覆膜進行滴灌。”
“雖然還沒有取得成功,但已經取得了多項專利成果。而一旦研發成功,膜下滴灌將升級成無需覆膜、只鋪軟管,節水、控藥、控肥、控膜全部做到了。”高鵬侃侃而談。
溫化堂更是面色大變。相比于數字化農業平臺,淺埋滴灌技術對他的沖擊更大。這堪稱是種植業的一場革命,一旦成功,對膜下滴灌的沖擊不必多說。
高鵬淡淡一笑,研發困難當然還有不少,而即使研發成功了,嘉谷體系也沒有灌溉設備生產能力,這也是嘉谷想要與天葉公司合資的原因之一。
“還有針對山地(紅豆杉)的移動共享山地滴灌系統的研究、利用風能為灌溉設備‘加油’的研究……”
溫化堂頭都大了。他不由得苦笑,看樣子,這下不是嘉谷想要合資了,而是自家公司需要求著合作了。
不出所料,溫化堂帶回去的消息讓天葉公司如臨大敵。
雙方正式開始了合資生產的談判,并且很快地達成了一致——因為嘉谷出乎意料地做出了讓步。
嘉谷農資與天葉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聯合研發生產新一代的節水節能灌溉設備;合資公司由天葉控股,但凡是嘉谷體系自用的灌溉設備,必須是最低價的。
嘉谷農資的杜為民曾在談判前問齊政,明明我們占據了優勢,為何反而要讓步?
齊政一笑:“嘉谷雖然致力于成為國內行業內的領導者,但并不是說要在各領域取得領先,這并不現實。最佳策略是整合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源,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企業實現合作,形成商業戰略聯盟,才具備真正的影響力。”
“既然是合作,皆大歡喜是最重要的。我們有便宜先進的灌溉設備可用,天業公司保持行業龍頭地位,聯合擁抱節水時代,難道不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