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的沙漠生態經濟開發,分為四個環節——防沙治沙、生態修復、土地整治、沙漠產業開發。前兩階段以公益為主,后兩階段則追求產業及效益。
前兩階段在某人的作弊下,所需時間和完成度都出乎開發團隊的意料。
于是,魏明等人在小心翼翼呵護著得來不易的沙漠綠洲的同時,也在進行把沙漠綠洲變為良田的探索。
土地整治是重要且難度極大的一環。
沙地比較貧瘠,結構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不適合直接種植農作物,要把沙地改造成耕地,首先要對沙子變為初具耕作條件的土壤。
經過努力和大量投入,開發團隊整治出3萬來畝土層松散透氣、結構適宜的耕地,剛好可以作為嘉谷農業的土豆種植試驗田。
謝開濟首先隨著魏明參觀經過改良的試驗田。
為了抵御土地風蝕,開發團隊平時不讓耕地有任何裸露,不但耕地周圍都種植了防護林,即使還沒種植農作物,地里也生長著“綠肥”紫云英。
“上一茬的紫云英在冬季已經被打碎還田,加上添加海藻有機肥、石膏粉等與沙子組合配方,沙子中的有機質大量增加,初步形成了適合作物生長的膠結土層。而隨著作物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粉粒和粘粒富集土層會向下運移,徹底將沙漠變為良田。”魏明抓了一把土,展示給謝開濟看。
謝開濟滿意地點頭。
魏明繼續介紹道:“我們與天葉公司合作研制的改良版水肥一體化微噴灌管理系統已經覆蓋這片試驗田,能利用風能,把水溶性化肥與水一起輸送至農作物的需水部位;而且還按照中科院的要求,建立地下水位動態監測機制,隨時監測地下水位變化情況……”
謝開濟撫掌贊道:“很好!現在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而我此行已經將‘東風’帶來了!”
……
以嘉谷實驗室如今的育種水平,土豆的脫毒繁殖技術已經不在話下。
這么大的種植基地,當然要采用機械化種植。
先進的機械設備早就運過來了,這些設備有進口的,有國產的,動輒上萬美金,都被小心地放置在營地的庫房里。
有了這些“大家伙”,土豆播種并不困難。
以420畝為一個單元的規范化種植圈里,一個駕駛員憑借著一臺僅機頭就價值80萬元的拖拉機,可以一次性完成肥料、土豆種的播撒。只需要兩名拖拉機手,再配備協助裝卸的兩名工人,兩天即可完成一個單元的播種工作。
但播種下去后,后面的跟蹤照顧才是最費精力的。
比如掩埋的深度,要保持在15公分最好,一定的深度可保證足夠的水分;又比如因為地處沙漠,風沙大,據當地有經驗的農民說,播種好的土豆剛長出綠芽卻在一夜之間被完全掀出地面的事情經常發生,要注意重新掩埋……
然而,這些經驗豐富的農民們詫異地發現,這片種植基地乃至開發出的綠洲,那叫一個風平浪靜啊!別說沙塵暴了,大風都木有,頂多就是輕風拂面。
對此,魏明開玩笑道,大概風都跑到風電場那邊去了——恰恰一語中的。
白天,通過微噴灌系統為土豆補水補肥;晚上,時不時水霧彌漫,滋潤冒芽的土豆苗;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沙壤土土質疏松,這些因素都為土豆生長提供了優良條件。
等到謝開濟邀請李東亮過來參觀之時,已是萬畝綠色的土豆葉裝點著一望無垠的田疇。
“到了8月份,三萬多畝的土地上開滿了或紫色或白色的土豆花,那才叫壯觀。”謝開濟昂頭說道。
沙漠土質極為松軟,踏出一腳都能留下留下很深的腳印。在土豆地里,順著綠色的土豆根莖,輕輕拍開松松的沙土,六七只小小土豆清晰可見,顆顆滾圓飽滿。
“我記得有個薯片廣告:在廣袤的土地上,一顆顆土豆如同炮彈一樣從大地飛向天空,在空中炸開變成薯片。你還別說,到了收獲的季節,可以想象,這片土地滿滿的全是土豆,還真的像是天上下的一場土豆雨……”
李東亮說得太形象了,仿佛眼前浮現了一幅土豆豐收的場景,謝開濟都不禁笑了起來。
而就在此時,魏明走過來,告訴兩人,百事公司的一位經理過來拜訪謝開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