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稻米油的新鮮上市,掀起了我國食用油市場新一輪的健康風暴!
走出國門載譽而歸的同時,在國內也榮膺多項業界殊榮。
國家公共營養與發展中心認定嘉谷稻米油為“營養健康倡導產品”;嘉谷糧油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榮獲“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得到了行業和國家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
嘉谷糧油被中國糧食協會指定為“全國放心糧油示范工程示范企業”,并獲得“放心糧油”稱號;江右省水稻綜合加工基地更是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國家水稻加工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
帶著這一系列的褒獎,齊政連同王昱業聯袂來到嘉谷糧油在國內最大的水稻加工基地之一——江右省水稻綜合加工基地,犒勞為國內食用油家庭又添新成員的團隊們。
嘉谷糧油在江右省投資的加工基地其實是一個水稻循環經濟的“試驗場”,共有4座不同的加工廠——稻米加工廠、稻米油精煉廠、谷殼發電廠、谷殼灰生產白炭黑的工廠。
“投資一個普通的糧食加工廠500萬就夠了,但投資這樣一個綜合工廠通常要數億。”基地負責人方博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蒞臨的大佬,“水稻循環經濟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成本門檻很高,從觀念、技術到市場都是新的,此前從未有人走通過,所幸的是,我們成功地趟出了一條路。”
其實,這個加工基地前后合計投入了12億元,作為負責人,方博壓力很大,這可不僅僅是要求加工出稻米就行了,要將一顆稻米“吃干抹凈”,正如他所說的,這在國內是一條前無來者的道路。
當然,沒有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也無法開創研發生產稻米油的先河,更別提率先吹響了“稻米油·油中真黃金”的號角,打響了稻米油生產的攻堅戰。
……
煉油車間內,龐大的先進設備占滿廠房,這一頭“吃”進成堆的米糠,另一頭“吐”出糠粕和米糠毛油。接著,富含植物蛋白的糠粕被轉入烘焙車間制作飼料,毛油則被輸送到精煉車間制成高檔精品食用油。
這是長江以南最大的米糠油深加工項目,年產近6萬噸稻米油,糧油資源綜合利用率可達99%。
從來沒有成功是隨隨便便的。嘉谷稻米油得以成功下線,最大的功勞當然還是研發團隊。
哪怕手持靈陣,齊政也從不會忽視科研人員。事實證明,靈陣再神效,起作用最大的還是初級產品,進一步的高端加工還是要靠科研人員們那一顆顆聰明的腦袋。
稻米油的研發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嘉谷糧油與多所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并設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在這里,待遇最高的是科研人員,環境最好的地方是研發部門。上百人組成的研發團隊中,60%具備高級、副高級職稱,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執行會長、大學教授何彥名列其中。
當然,何彥對于嘉谷糧油提供的研發便利也很滿意。
“米糠是座‘富油礦’!”說起稻米油,何教授滔滔不絕:“在稻谷加工中,米糠是最寶貴的副產品,稻谷加工出糠率平均為8%左右,米糠含油率約15%左右。這是在不與糧食爭地的情況下,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堪稱不種田的‘種田’!”
正是因為如此,在得到嘉谷糧油的盛情邀請下,何教授擔當起了嘉谷稻米油研發的重任。
嘉谷實驗室向來效率出色,成立了稻米油研發團隊后,要錢給錢,要人招人。沒有參考?嘉谷糧油千方百計從國外搜集樣品,并收購了一家國內的米糠深加工配套企業;產品升級要砸大錢?木事,該砸就砸,咱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