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庭湖平原的一個嘉谷水稻收購點,幾十輛貨車排成長龍,等待在門外。
大米經紀人王建輝拿著大米抽檢報告,淡定地哼著曲兒。
在湘省,由農戶、小販、大米經紀人和糧企組成的糧食貿易鏈條已經存在了多年。那些小販早晨五六點便會開著農用三輪車去農戶家收糧,然后賣給像他這樣的經紀人,他再把糧食賣給糧企。
之前,他的合作對象都是國糧米業。但說實話,把糧食賣給國糧看起來不是太好的生意。從利潤角度,賣給國糧一斤稻谷他才賺一分錢毛利,并且不管什么糧食,國糧都有更多話語權,討價還價余地不大。
饒是如此,也不是沒有出價更高的小型米廠,但王建輝寧愿選擇國糧。
因為他需要錢——收購原糧后,他要支付現金給農戶,如果糧食不能馬上賣出去,或賣給當地小米廠,都無法在短期內回款。這就意味著,他的資金鏈可能斷裂。
只有與國糧合作,王建輝不必擔心錢的問題。國糧采取的是當天結款制,對像他這樣的大合作伙伴,在簽訂完收購合同后,國糧甚至會根據收購所需的全部資金,預先給付10%的收糧款。因為國糧的信用高,只要愿意,它還可以做擔保人,幫自己去銀行貸款。
益海嘉里倒也差不多,但它與國糧在本地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大家各有收購范圍——王建輝就處在國糧米業的輻射范圍。
然后今年,嘉谷來了,強勢插足當地糧食收購市場。這讓王建輝又多了一個選擇。
嘉谷雖然是新來的糧油巨頭,但自覺遵守老規定——只要通過嘉谷的抽檢,產品符合標準,嘉谷糧油同樣是現金收購。
更重要的是,嘉谷糧油的收購價會比國糧高出5分/斤,按照1畝產稻1噸計算,會因此增收50元,這無論是對農戶還是對他這樣的經紀人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數字。
因此在嘉谷糧油找上門來,他毫不猶豫地“叛變”了——嘉谷還在本地建設全省最大的水稻加工基地,生意只會越做越大。
王建輝滿載稻谷而來,然后滿意地揣著成包的現金離開。
這樣熱鬧的場景都在嘉谷的每個收購點上演。
國糧米業和益海米業簡直要被氣炸了。
因為搶購糧源,兩家的收購價本來就比市場價要高,現在嘉谷糧油開價力壓他們一頭,按照一般的稻谷加工計算,嘉谷糧油每加工100斤稻谷都要虧進去一兩塊錢。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在跟兩家叫板。
國糧米業率先忍不住了,當地負責人公開批評嘉谷糧油道:嘉谷糧油的經營是在攪局,擾亂市場……
益海米業隨后也響應——他們不是不可以加價,但收購價格越高,就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越高,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實在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
當地眾多之前被他們逼得想要上吊的小型米廠紛紛側目:難不成你們不是一路貨色?正所謂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兩家對嘉谷糧油的指責驚動了湘省政府,省農業部、商務部等各部門紛紛派人前往調查,但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對嘉谷擾亂市場秩序的指責不成立——事實上,嘉谷糧油收購的糧食很多是在當地糧食部門的積極協助下收購的。
眼看著嘉谷糧油一步步攻陷了長江以南最后一個據點,國糧米業負責人無奈仰天長嘆:嘉谷旌旗遍插南國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