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措施,在實行之初是悄無聲息的,只有全面滲透后,人們才發現,原來,變革已經呼嘯而至。
在乳業江湖風云再起之際,一則外界并不太關注的消息,在行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嘉谷的‘嘉系荷斯坦奶牛’加入國家奶牛品種改良計劃,國家對推廣引進嘉系荷斯坦奶牛的養殖戶實施大額補貼。
乖乖,在嘉系荷斯坦奶牛的核心指標在行業內公布后,各**企口水都流淌了一地,一頭抵兩頭的產奶量,那遠超于新國標的乳蛋白含量和乳脂率,難怪嘉谷乳業對新國標一萬個看不上。
在確認嘉谷對外供應嘉系荷斯坦奶牛良種的消息后,有人說嘉谷“傻”,有人說嘉谷“養虎為患”,有人說嘉谷“有陰謀”……但這都不妨礙各**企以最快的速度,將“牛源”訂單排到了五年后。
盡管肯定是優先保證自身的牛群“更新換代”,但在這個過程中,嘉谷所展現的開放兼容心胸,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嘉谷乳業以前是靠“硬碰硬”打下江湖地位,如今,作為中國奶牛育種改良體系的主要構建者之一,嘉谷乳業的影響力開始向著全行業深度發酵。
“關鍵是,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沒有人能抵擋得住高產奶牛的‘勾引’!”在第一時間給嘉谷農牧下了訂單后,伊力董事長潘敢懷心情還算不錯。
“不少人說,嘉谷成功就成功在格局夠大,真的不無道理。我們再怎么說也是競爭對手,但嘉谷在奶源繁育方面,是著眼于國內全行業從源頭上進行升級換代,也難怪國家下大力氣支持嘉谷了。”看著國家對推廣嘉系荷斯坦奶牛的最高檔次的補貼標準,伊力首席奶牛育種專家江杰軍嘆服。
國內乳業的短板之一,就是“牛源”之痛。
建牧場,得有牛,但奶牛牛源短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奶業發展。去年我國進口奶牛超過8萬頭,但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所有人都知道,進口,固然能緩解“牛源”短缺問題,但根本上解決“牛源”問題,還是要靠自己。從長遠看,只有加快完善我國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才能在牛源問題上不受制于人。
特別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奶源的短缺,甚至導致大量進口“大包粉”。
“大包粉”則是業內的俗稱,指鮮奶直接噴粉制成的工業奶粉,供乳品企業進行再加工或生產使用。
基于自身的利益,無論是嘉谷,還是伊力,都不愿意看到進口奶源大行其道。
“外國把鮮奶噴成大包奶粉,進口到中國,再還原成牛奶,成本特別低,會把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沖擊得特別慘。”潘敢懷“哼”了一聲,“無論是牛源,還是奶源,再這么進口下去,中國的奶瓶子就捏在外國人手里,中國奶業就要姓‘洋’了。”
所以潘敢懷從來不覺得嘉谷開放良種奶牛資源是“傻”,相反,這是為了讓整個行業生態更加健康。
說到底,如果產奶的乳蛋白遠超標準,而且量還大,誰還稀罕添加“三聚氰胺”作假啊!
至于“養虎為患”?
潘敢懷呵呵一笑:“真的以為嘉谷乳業的優勢只在優良品種上嗎?人家的競爭力,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