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搖搖頭,卻是突然說道:“這次農產品漲價,初期受供求影響,后期嘛,大概是被炒高了的。”
周蒙一拍大腿:“可不是,我就知道齊董是明白人!”
今年以來國際、國內頻繁的自然災害,是導致今年蔬菜、雜糧等農產品供應減少的主要原因,但具體到價格飆升,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
“尤其是在當前房地產新政不斷深化、全民炒房即將成為歷史的大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我估計高達三四千億無處可去,因災減產的部分農產品就被當做了新一輪炒作對象。”周蒙恨恨地說道。
齊政對他的“炒房即將成為歷史”表示呵呵,但對于游資轉入農產品市場投機逐利表示認同。
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農業巨頭,嘉谷雖然一直按兵不動,但不代表著嘉谷對市場一無所覺。
種種跡象都顯示,各路游資正對國內農產品實施“成本狙擊”和“價格催漲”,以從中取利,而這些炒家背后還有不少海外游資的影子。
國家發改委壓力也很大,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民生與經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歷來都對物價穩定高度重視。
但要想對抗游資的炒作,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有充足的物資儲備。
為什么我國的糧價能一直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很簡單,因為我國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糧食儲備量,當中國的糧食儲備達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時,沒人敢去炒。
但具體到大蒜、生姜、綠豆這些不起眼的農產品,基本是國家調控空白的領域。
當發改委展開激烈討論的時候,不期然地,周蒙想起了齊政和他的嘉谷集團。
時至今日,所有人都得承認嘉谷是國內擁有最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企業。而且,越是對嘉谷的農產品供應鏈深入了解,周蒙就越發意識到,嘉谷建立這條農產品供應鏈,是何等的不容易,又是何等的魄力。
遍布全國的倉儲冷庫,深入田間地里的收購體系,以及直接控制的高標準農業生產基地,無不讓周蒙對齊政的布局佩服之至。
尤其是,嘉谷還是國家戰略儲備代儲企業的一員,在豬肉、大米、食用油儲備上都盡心盡力,周蒙自然而然地將嘉谷視為“救星”了。
他急切地追問道:“齊董,我知道嘉谷此前對大蒜、綠豆等農產品都有收購行為,就是不知道目前的儲備量有多少?”
至于為什么周蒙甚至整個發改委都不懷疑嘉谷是借此囤積居奇,那還用多說嗎?以嘉谷現在的體量和地位,只要管理層不傻,就不會干這種作死的事。
齊政啞然失笑:“事實上,就算你們不來,我們也準備主動聯系了……”
周蒙聞言大喜。
他了解齊政,如果不是有充分的準備,嘉谷是不會當出頭鳥的。
“嘖,看樣子我們能干一大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