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儲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豆農們的態度:“過去種大豆哪簽過訂單,都是打出來豆之后再想賣的事,總是賣不上價。現在我們和嘉谷簽訂單,收購價比市場價高,銷路和價錢都有了保障。”
訂單農業還倒逼著豆農向“種得好”轉變,“我們都按照嘉谷的標準和品質去種,當‘金豆子’一樣伺候,可不能想咋種就咋種!”
“這幾年為嘉谷種大豆都賺了,今年還鼓勵更多人種大豆,大伙兒的積極性又回來了!”
據調研組了解,雖然因為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嘉谷在收儲費用上要比國儲糧有優勢,但依然抵消不了嘉谷遠高于國儲價的大豆收購價。
那么問題來了,嘉谷每年收儲國產大豆達到500萬噸,而且沒有財政補貼,不應該承受更大的壓力嗎?
……
“通過財政補貼振興國產大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真正出路在產業升級!”不知何時溜過來的齊政引導發改委調研組深入了解嘉谷的大豆產業鏈。
相比于國儲糧只有收儲和出庫,嘉谷的大豆產業鏈有看頭多了!
“如果跟進口轉基因大豆拼榨油,國產大豆很難有勝算。但如果挖掘國產大豆在蛋白質含量方面的優勢,這個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齊政帶調研組參觀了嘉谷在黑省建立的國內最大的大豆深加工深加工基地。
嘉谷推廣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分為兩種,高油脂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目前在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是高蛋白大豆。
得益于與黑省農科院的大豆品種選育合作,再加上覆蓋育種基地的靈陣,嘉谷培育出來的大豆,堪稱是非轉基因大豆中的極品——顆粒圓潤飽滿,皮薄色黃的嘉谷大豆,含有豐富的油脂、蛋白質、氨基酸,在業界內享有盛譽。
嘉谷的高蛋白大豆加工產品,可不是豆腐、豆漿等這些初級產品。
“我們的高蛋白大豆啊,主要深加工成食用濃縮蛋白、卵磷脂等高附加值產品。前者被廣泛應用于肉制品、魚糜制品、烘焙食品、嬰兒食品等,每噸售價一兩萬元還供不應求;后者被世界各國列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及乳化劑,在醫藥、食品、化工、輕工等領域廣泛應用,每噸售價高達1.3萬元。”齊政介紹道。
很多人不知道,嘉谷糧油借此成為了雙匯、統一、雀巢等知名食品企業的重要供貨商。
為延長大豆加工的產業鏈,嘉谷于三年前投資了五億元在黑省建設了全球大豆加工研發中心,之后每年的研發費用都在1-2億元,嘉谷糧油正是依靠其研發成果迅速搶到了大豆深加工商機。
最重要的是,在這種產業模式下,國產大豆的最終產值高達5500元/噸,相比目前國產大豆4000元/噸左右的價格,每噸可實現增值1500元。
“如果我國每年1500萬噸國產大豆都能實現精深加工,可實現的增加值將高達225億元。國產大豆既不需要與進口大豆比拼價格,也不用再擔心農民沒有種植積極性,而且不會給國家財政帶來負擔。”調研組中的周蒙喃喃自語道。
齊政深以為然:“目前,單單是國內,對非轉基因大豆精深加工的需求為每年500多萬噸,而隨著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
“……”
發改委調研組發現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拿國儲糧與嘉谷對比已經沒什么意義了,最起碼在大豆業務上,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雖然嘉谷的大豆常備儲量不過是300萬噸,但輪換周轉很快,而且,嘉谷真正的實力,在于“藏豆于地”。
五年來,嘉谷通過對國產大豆的傾力扶持,以及推動國產大豆產業升級,已然讓國產大豆實現悄然復興!
黑省的半數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