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強嗎?
說起來搞笑,不但齊政沒有這個意識,嘉谷農資的負責人杜為民也沒有這個認識。
畢竟,農服是一個產業鏈比較長的領域,必須要“慢工出細活”——結果就是“慢”到嘉谷農資已經成為行業龍頭而不自知。
在齊政轉述了馬教授一行的研究結果時,杜為民還是一臉驚愕:“我們不過是……在埋頭培養用戶習慣而已。”
不像歐美等發達國家,依靠服務機構來種地的習慣,在國內農村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種養依然是農民最認可的方式。
因為多數情況下,農業服務是無形的產品,比如農技指導等——種植戶愿意為無形的服務買單,還需要培養起思維和習慣。如果不能改變農戶思維,農服產業必將停滯不前。
嘉谷農資也是靠推動組建農業合作社,向其提供保姆式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全方位服務,才慢慢將農戶的習慣培養起來。
但其業務范圍僅限于嘉谷體系內,強在哪里了?
齊政輕笑:“有句話不是說了嗎?強不強,全靠同行襯托。在外人眼中,嘉谷農資簡直是行業霸主了……”
可不是?農服行業是屬于巨頭的天下,金正大、中化等老牌農資巨頭更多是賣化肥農藥等有形的農資產品,在農服行業發展動力不足。
這哪里比得上嘉谷農資可以提供農作物品質提升、全程作物營養解決方案、農技培訓指導、品牌農產品產銷對接、農業金融等全方位的農業服務了?
一輪分析下來,杜為民這才有了一點點“自己原來是行業老大了”的感覺。
齊政倒是樂見他這種不滿足的心態。只有不滿足,才能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創造新的需求。
其實,馬教授對嘉谷農業服務體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他只看到了嘉谷農資在傳統農服領域上的出眾表現,而沒注意到嘉谷農資在農服行業新領域的冒頭——譬如土壤修復,譬如水體污染……
而這,正是杜為民前來的目的——他是來報喜的。
“我們在湘省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區,一年多了,鎘、鋅、鉛等重金屬含量下降了55%,湘省政府方面對我們的工作滿意極了,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土壤修復合同……”他喜氣洋洋道。
嘉谷的超富集植物“吸金”效果極佳,成本也不高,湘省看到了試點的優異表現后,對重金屬污染采取植物修復法再無疑慮。
聽到這一好消息,齊政也眉開眼笑:“這么說,嘉谷農資的土壤修復服務,也算是嶄露頭角了。”
土壤是重金屬入侵糧食的主要途徑,而湘省又是國內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省份,在湘省順利打開了局面,意味著嘉谷農資的土壤修復服務,在這一細分領域打下了行業制高點。
老實說,齊政并不看重嘉谷農資通過土壤修復服務賺多少錢,而更看重其創造的生態效益。
這正符合嘉谷體系踐行生態農業的初衷:以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土壤以生命。健康的土壤既會給作物生長和高產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依靠其自凈化能力,預防和減少病蟲害發生。